張妹
摘 要:中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的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學情緒已成為常見的教育現象,學生厭學情緒產生的因素來自于社會、家庭、學校、自身等方面。針對這些影響因素,為順利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課堂要搭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各種平臺,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致,促使其形成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農村中學;數學學習;厭學情緒;學習興趣
中學生厭學現象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厭學情緒在農村學校更為普遍,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學生的厭學情緒尤為突出。筆者對我校的中小學生展開了多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對數學產生厭學情緒的學生所占比例較高,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來自學生個人的認知、家庭的影響、學校方面的因素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為改變這一現象,筆者想通過尋找學生厭學的具體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轉變策略。
一、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
(一)學生個人的原因
1. 對數學的認知不足。學生認為學數學在生活中沒有用;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知識基礎差,缺少合適的學習方法,隨著知識容量的增多,難度的加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屢受挫折,完全體驗不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2. 自我心理素質較差。這一部分的厭學學生,從小意志力不強,怕吃苦,怕困難,懶動腦,紀律性不強。小學的數學成績勉強跟得上,而初中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多、更加抽象,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學生對自己的信心不足,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不戰自敗。
3. 缺少有效監督。現在有很多家庭都為孩子購買了手機或電腦,特別是在上網課期間,很多家長都要上班,孩子上網課完全是靠自覺,但由于缺少家長的有效監管,一部分學生在網課期間不能好好地學習,而是沉迷于網絡游戲。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雖然現在的家長好像越來越重視教育,可大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情,當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時,家長不積極分析原因,也不尋求解決辦法。也有部分家長重視教育,但對孩子的教育過于簡單粗暴,遇到問題時只會一味責怪孩子,甚至打罵孩子。還有一種家長只知道要求孩子要認真學習,而自己極少讀書,一有時間就在看電視,玩手機,言行不一致。
(三)學校因素的影響
1. 學校教育實施的是班級集體授課,不能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2. 教師教學觀念不能與時俱進,教學方式方法不當,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思想品質的教育。如不重視學生思維拓展的教育、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培養,只看重知識的傳授,不在意學生是否理解,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進行題海戰術;課堂教學只面向學習尖子生,忽略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堂教學搞“滿堂灌”,講課枯燥無味,脫離實際,幾乎沒有留給學生思考、辯論的時間,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也無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下學習。
3. 教師過分看重成績,不能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有些教師覺得學困生的輔導占用了大部分時間,拖慢了整體的學習進度,產生歧視學困生的情緒,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懷疑、不信任,甚至出現逆反情緒,導致自身學習出現缺漏,演變成學習障礙。時間一長,他們就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討厭學習,甚至公然與教師對抗。
(四)社會環境的影響
1. 社會認知的偏差。現今職業學校擴招人數多,招生難,在招生時的惡性競爭,私自降低準入門檻,讓部分學生產生“成績差也有書讀”的錯誤觀念;受一些知識群體找工作難,待遇低等情況的影響,打擊學生認真學習的信心,引發悲觀厭學的情緒。
2. 受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處在信息網絡時代的中學生,有豐富的渠道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正能量的、也有負能量的,這些信息都會對學生思想產生強烈的影響。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重,喜歡挑戰新事物,同時是非分辨能力較弱,不能全面理性地思考分析問題,做事易沖動、愛攀比,往往不計后果。而厭學者一般意志比較薄弱,分辨是非能力不強,喜歡標新立異,想得到同伴認可,更容易受到低俗文化的影響。其中網絡游戲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最大,學生容易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在同伴中獲得認同,于是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二、改變學生厭學情緒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能否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關鍵是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否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認同與尊重,體驗成功的喜悅。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筆者對此深有同感,并會有意識在數學課堂中創造機會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課堂效率。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
營造輕松愉快的數學課堂,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可有效地減輕學生的思想包袱,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中,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1. 改變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然后練習”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看書、動手操作或討論掌握知識,讓學生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學習,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團隊合作的意識,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刺激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對于一些較抽象難懂的知識,例如圖形變換、函數圖象等問題,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猜一猜或利用多媒體教學呈現的方式掌握相關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向學生滲透各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應用,特別是把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融入相關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從而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
2. 在課堂或課后時間里,教師要多關注數學基礎差、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多與他們進行交談,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多輔導、多鼓勵,對他們在學習中取得的一點點進步都要及時給以肯定和表揚,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能夠好學上進。
3. 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據了解很多學生厭學是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進行學法指導,教給學生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清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當前農村中學生對數學科的厭學成因是復雜多樣的。要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讓其變得愛學、樂學,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之間相互配合,三管齊下,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愛學、樂學的氛圍,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解決學生厭學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需要教師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斷優化、完善,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美]G·波利亞.怎樣解題——數學思維的新方法[M].涂泓,馮承天,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2]文海山.新課標下數學分層教學[J].教育,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