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徑,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育對課堂的主要要求便是“高效”,什么是高效課堂,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成為主要問題。文章探討了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介紹了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高效課堂的概念及界定,分析了目前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影響因素,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1-0034-04
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是教師教學能力的展現,體現了教師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適應能力與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通過推進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既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知識、提升能力,還可以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因此為了構建高效課堂,首先要確立高效課堂的概念及標準,還要判斷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最后提出實質性的教學策略以此完善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 淺談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概念及界定
高效課堂的概念隨著教育的改革而不斷變化,通常情況下在短時間內完成指定的教學目標即可稱為高效課堂。區別于傳統的高效課堂,“新”高效課堂需要把過去為教師教好而設計的教育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讓教學的目的成為學生的主動發展而非教師的善于教。高效課堂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學是內因,教是外因,強調學生的自學、討論、檢測等學習過程,既注重學習內容,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為學生思維的“碰撞”創造條件。
界定新課改背景下的高效課堂,首先就要從制定教學目標出發。教育階段的整體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而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就需要教師專門制定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目標制定上,既要包含教材上指定的必修知識,還要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內容。其次高效課堂要基于學情出發,每名教師教學時所面對的班級學生都是不同的,不同班級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同時班級內又有不同特點的學生,因此教學方法是否注重層次性與因材施教也是界定高效課堂的標準。教學評價也是界定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教學評價可以知曉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與課堂的教學效果。最后高效課堂的構建還要注重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學習氛圍主要體現在師生關系與課堂教學氛圍兩個方面,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師生間的默契度,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吸收、消化知識,兩者都有助于構建高效課堂。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計劃下,教師要制定每節課專屬的教學模式,運用指定的教學方法,圍繞知識的教授、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突出層次性與因材施教、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等四個方面,再搭配完善的教學評價系統,以此構建語文高效課堂。
二、 探究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處在課程改革的進行時,課堂教學中既有傳統教育的不足,又有急于改革的缺點。例如以下幾個方面:(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語文教育大部分采用填鴨式教育,教師僅注重授課的結果,在課堂結構的安排上大部分時間用于授課,僅有部分時間供學生自由交流,而在新課改的影響下盡管杜絕了填鴨式教育,但在上課時仍有以知識為課堂教學主體的現象出現,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不足,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引導學生學習,降低了課堂效率。(2)在教學方法方面,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循規蹈矩,僅在舊的教學方法上增添或刪減了教學手段,在整體的教學策略中無法達到新課改的教學要求。而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求實,盡管運用了新的教學方法但課堂上反而出現低效教學的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歸根于教師無法正確地認識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即學情的認識。(3)在教學時過度追求信息技術的應用而忽略了板書的書寫,信息技術固然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過度的依賴信息技術會減少學生的思考時間,導致學生無法吸收相應的知識,降低了課堂授課的質量。(4)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較差,在上課時需要經過教師的引導才會回答問題,面對需要思考的問題時思維能力有限,導致學習興趣不高且課堂學習氛圍壓抑,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改進目前的教學現狀,下文分析了影響高效課堂的各類因素。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語文高效課堂的核心。教學目標既包含了教學階段的整體目標,還包含了階段性的課堂教學目標,是讓課堂變得有序且高效的有力保障,以教學目標為核心既可以確立每節課的教學模式,還可以計劃運用不同的教法、教具輔助教學,是貫穿教育階段的重要導向。
(二)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模式是語文高效課堂的框架。其模式具體可分化為情景化課堂、課堂時間安排兩個方面,在情景化課堂方面面對所授知識的不同構建的情境也略有不同,但各個情景的目的是一樣的,即讓學生快速理解知識,能夠根據情景進行知識的觸類旁通等。在課堂時間安排方面,不同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不同的時間安排,如習題課需要學生長時間的做題或教師講題,實踐課注重學生的討論時間等。基于教學知識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以此更好地契合知識與學情,讓課堂教學變得有序且高效。
(三)教學方法
課堂上運用的教學方法是語文高效課堂的關鍵。教學方法是課堂組成的一部分,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有不同的促進作用,同時也關系著教師是否能完成教學任務。在相應的教學條件下,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教師實施教學計劃的重要手段。
(四)核心素養
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高效課堂的基礎。其包含了語言、思維、情感等素養,在語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學習階段必備的基礎知識,如小學六年的學習階段中需要掌握30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在思維方面要求學生具備創作的思維及對事物的實證、推理、批判;在情感方面要求學生具有對漢語言文化的感悟,具備對文化的欣賞與評價的能力。語文核心素養是在學生長期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生成并提高的,當學生具備了較高的語文核心素養,就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高效,具體體現在上課時可以對教師的問題舉一反三,對事物可以發現其本質等。
三、 構建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思維導圖教學結構,培養學生語文思維
思維導圖是一些關鍵詞語或短句相互以不同形式連接而成的,具有不同的形狀以及鮮明的色彩,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并記憶知識點,教師還可以據此圍繞思維導圖授課,以此明確當堂課的教學方向,有效地提高了授課效率。在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閱歷較少無法體會到語文各類文章中的要素,在解讀文本內容時局限于識字量較少,無法正確認識文章段落的含義等,因此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輔助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觀潮》一節課的教學中,本節課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錢塘江觀潮,運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錢塘江潮水的雷霆萬鈞。運用思維導圖時可以按照文章的主題進行設立,如以錢塘江大潮為關鍵詞,分支有文章的講述順序、潮水的特點、作者的情感,以此“分割”文章,讓小學生階段性的理解與學習,還可以理順教師的教學思路。思維導圖的運用還可以體現在習題中,如在本節課的復習課中,教師可以按照填空題的方式進行思維導圖填空,以此充分體現了思維導圖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及知識記憶起到了輔助的作用。但思維導圖的缺點在于內容量的不足,面對繁多的知識點時無法全面的概括,因此不適用在基礎知識的講解及學習中。
(二)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翻轉課堂是近年來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下誕生出的新興的教育模式,其打破了傳統課堂固有的理念,通過翻轉課堂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語文的理解能力并帶動語言水平的提高。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以教師的身份探究本節課如何“講”,在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進行課堂教學的推進,以此達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宗旨。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節課的教學中,本節課教學內容含有讓學生會寫、會認部分生詞,知曉部分近義詞、反義詞的含義等基礎知識。本節課的課文是一個富有童趣的、引人樂觀積極向上的文章,因此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給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文章段落,要求每個小組根據分配到的段落提前預習生字生詞,預習教師提前發送的微課視頻、導學案,最后在上課時講解該段落,小組討論交流答疑。在每段的講解后教師進行適當的點評及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其中的不足,如引導學生思考每個段落中蘊含著什么樣的思想,該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等。在教學的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簡單概括本節課的主題即希望與動力。并提出疑問:“為什么伴隨著豌豆的成長,小女孩的病就逐漸好了呢?”以此激發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深入研究。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揮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滿足了核心素養發展需求。
(三)開展多樣化教學情境,強化學生邏輯思維
開展多樣化教學情境旨在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應用想象力為自己創設學習情境。在情景的創設中既可以是生活化的情景,如春游時去過的田野,還可以是創造性情景,如以第一人稱帶入到作者的視角中,還可以是音樂情境,利用音樂輔助學習等。多樣化的情境應對著不同的教學需求。通過開展多樣化教學情境,既可以在想象的空間中強化學生邏輯思維,還可以在情境中給予學生學習的“意境”,即營造學習氛圍。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一節課的教學中,本節課是古詩詞教學,教師既要帶領學生認識詩詞中的表層含義,還要引導學生認識詩詞中富含哲理的深層含義。因此本節課教師可以開展情景教學,首先用多媒體呈現廬山的風景地貌,讓學生對廬山有大致的印象,隨后要求學生探究詩詞中的表層含義,如“橫看成嶺側成峰”是形容山的哪些方面等,按照詩句的順序依次解釋。隨后教師可以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詩人要側重廬山形狀的多樣?詩人在全詩中想表達什么哲理?”引發小組討論,最后教師可以舉幾個類似的事例,引出“人們身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也就不同,對事物認識難免有片面性”的道理,當學生理解了詩中蘊含的道理后,自然對全詩有了更加全面的看法。同時情景化的教學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體會到了探索語文的樂趣。
(四)組織語文文化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求知欲較強且競爭意識強烈,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小學生對“得分”的熱情,開展知識競賽,通過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環節設計,既可以營造積極輕松的學習氛圍,還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滿滿。競賽的類別可以為背誦比賽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講故事比賽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等,讓學生在不同的競賽中發揮自身的專長,以此構建高效課堂授課。
例如,競賽可以以小組的方式構建,每周都有不同的競賽,讓每個小組可以根據競賽的特點選出具有相應特長的同學,要求每個小組至少兩名同學參賽,采用分數制給予學生小紅花。如當教授四年級下冊《琥珀》一節課完畢后,教師可開展講故事競賽,要求學生根據現場給出的關鍵詞,圍繞關鍵詞講一個故事。如本次的關鍵詞為琥珀,在講故事時不限題材,可以為科幻類、生活類等,給予每名選手五分鐘的思考時間隨后進行故事的講解,評分為班級同學匿名評分。在講故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適量的引導,保證故事的走向。在舉辦競賽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們在激烈的競賽中對知識精耕細作才是關鍵,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多樣性,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
(五)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在當前信息化的影響下,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接收信息化帶來的便利,在教育方面教師通過信息化吸收了更多的教學經驗,學習了更多的教學方法。而在學生方面,信息化同樣沖擊著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要精心制作課件,還要在課件的設計中體現師生間的互動,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優化教材內容,同時還可以借助信息化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以此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貓》一節課的教學中,本節課展現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在教學的基礎知識方面教師要結合多媒體與板書共同教學,如在生字方面教師將“憂、慮、貪”等生字展示在板書上,書寫時向學生強調筆畫,再在多媒體上呈現該字可以組成的各類詞語有哪些。在文章的分析中,教師首先在多媒體上呈現一些可愛貓咪的影像,借助影像豐富學生腦海中對貓的印象,以此輔助教學。其次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便是敘事風格平實無雕琢,適合小學生模仿寫作文,因此為了突出教學實踐性,同時豐富課外知識積累,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呈現老舍其他類似的著名作品,隨后要求學生模仿語言風格進行作文創作,以此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讓學生認識到更多的優秀作品。
(六)教學評一體化,實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近年來教育改革對評價系統的不斷探索,評價系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教學評一體化,即多個層面綜合得出的評價。既包含課堂層面的評價,還包含作業評價、考試評價、自習評價、家庭評價等,通過綜合性評價讓評價具有針對性、診斷性、指導性與促進性,既要杜絕片面的單一評價,還要杜絕低效的鼓勵式評價。要根據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出發,既要指出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劣之處,還要為其制定專屬的學習計劃,讓評價突出層次性,以此實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一節課的教學時,通過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教師要觀察學生在學習本節課時的學習情感,當大部分學生出現抵觸文言文的現象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提出的建議適當地調整教學方法。隨后在考查本節課的作業完成情況時進行分層,如優秀作業可以放到投影儀上進行展示,完成情況較差的同學教師可以進行約談,尋找低效學習的原因。在對本節課學習情況進行考查時,如對“恭勤、通、練囊”等詞語的解釋及對全文的翻譯的檢測,教師保留學生的個人完成情況,最后根據課堂表現、作業表現、檢測成績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找出學生的不足并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最終的評價標準要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學生,通過學業評價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參與,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正處于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既要從過去的教育中吸取經驗,還要根據學情創新教學方法并為之求證教法的優劣。在運用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牢記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教學目標,嚴格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教學,在教法的選擇中既要突出層次性,還要展現教育的促進性,以此構建完善的高效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韓文芳.淺談初中語文低效教學的原因及高效課堂的構建[J].考試周刊,2017(49):56.
[2]楊喻雯.淺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為例[J].新智慧,2021(30):67-69.
[3]潘超.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淺談[J].中華少年,2020(16):27-28.
[4]高素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華少年,2018(19):60.
[5]朱曉丹.和諧師生關系是高效課堂的基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8):36.
[6]常杰.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高效課堂構建[J].新課程,2019(1):104.
作者簡介:步艷芬(1972~),女,漢族,寧夏銀川人,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第二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