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梅 李艷 牟秀英
摘要:鄉賢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記,鄉賢文化具有其特有的價值,至今仍引導著后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愛國、奉獻,我們要將優秀的鄉賢文化與學校中的德育教育進行整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關鍵詞:鄉賢;鄉賢文化;德育教育
《漢語大詞典》中對“鄉賢”的解釋是:“鄉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鄉賢,他們或以美好的道德品質聞名,或以為國為民聞名,為鄉村社會建設、民風教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形成獨特的鄉賢文化。鄉賢文化根植鄉土,在學校德育教育資源開發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本文以學校德育教育為中心,探索如何開發本地鄉賢文化并為之服務。
一、樂陵的鄉賢與鄉賢文化
樂陵市歷史悠久,沃野毓秀,人杰地靈,孕育出許多曠世梟雄。樂陵市文化發達,鄉賢輩出,同時深受齊魯文化的熏陶,從而形成了燦爛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鄉賢文化,鄉賢身上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熠熠千年,依然照亮著今人的言行。
鄉賢或為官或隱居鄉里,以他們的威望、品行、才學影響著當地人們的處世及個人正確價值取向地樹立,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利與義、公與私的關系。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漢平原厭次(今山東樂陵)人”(《山東通史》),是西漢著名的辭賦作家,又被后人慣稱為智圣。他聰明好學,深得鄉里器重,向漢武帝自薦:“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漢武帝贊其智勇。
鄭焞(?—1862),字盛堂,樂陵城南鄭家廟村人。他出生農民,性格豪爽果斷,為反抗官府仍橫征暴斂,聯合當地村民發動了抗漕斗爭,盡管失敗了,鄭焞自己也被捕殺害,但其為百姓而戰的精神被樂陵稱頌,樂陵人為其勒石立碑,名曰:“樂陵縣漕米碑”。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軒,山東省武定府樂陵縣(今山東省樂陵市)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陸軍一級上將。他任職期間參與多場著名戰爭,后又在成都成立農民學校推廣種桑養蜂。還興辦軍械廠,為當時的經濟和軍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傳統中國的鄉賢身上彰顯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他們清正廉潔、敦親和鄰、志向高潔、為國為民。在今天,這些流傳下來的本地鄉賢的人文精神正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更好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處世觀。
二、鄉賢文化與德育教育資源的整合
鄉賢,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地域性和地方性,在道德教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宣傳鄉賢文化,以當地的英雄人物為榜樣,宣傳他們身上的高尚品質和操守,能夠引導當地人民向上、向善,形成美好的社會風氣。但也正是由于地域性的特點,使得這些人的本地區更加具有親近感,更加易于對學生的教育。因此將本地的鄉賢成就、品德、事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將鄉賢文化與德育教育進行整合的途徑把握好,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樣將鄉賢文化與學校德育教育進行整合,使其更好的滲透其中并為之所用呢?以下是筆者拙見。
1.魯賓斯坦和維果斯基提出了觀點“心理不僅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而且是在活動中形成的。”從活動范疇來解釋人的心理。基于這一觀點,要發揮鄉賢文化的德育功能,可組織與鄉賢文化有關的實踐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樂陵市本地的革命紀念館、名人故居等,引導學生進行參觀學習,老師同時進行疏導教育。走進這些鄉賢生活過地方,通過鄉賢親鄰講述鄉賢的成長和品德,使學生產生敬仰之情。開展有關鄉賢的實踐活動,比如在社區和農村評選現代鄉賢;舉行學鄉賢的實踐活動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學生受校園環境影響很深,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學生正向的情感被激發出來,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從而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這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學校要營造一種鄉賢文化的氛圍,例如在教室、走廊、櫥窗張貼鄉賢的畫像及有關事跡的宣傳畫,組織有關鄉賢的演講、寫作,加強學生對鄉賢的印象。
3.將鄉賢編入校本教材,讓鄉賢的事跡和形象走進課堂。教材是德育工作開展的主要參考,為德育工作提供了素材,并引領者德育方向。因此,教材必須蘊含豐富的道德理論知識,同時還要生動、形象,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將鄉賢編入校本教材,解讀鄉賢故事和文化,以此引導學生養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良好的道德行為操守。這些鄉賢的榜樣作用,會使學生有強烈的自豪感,認同感,德育不再是枯燥的說教,可以激發學生見賢思齊的心里。可見讓鄉賢“走進”課堂,有助于學生提高道德素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結語
鄉賢文化是一種重要的德育素材,與德育工作相得益彰。將鄉賢文化與德育工作融合起來,既有助于強化德育教育質量,又有助于學校文化建設,還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總之,挖掘鄉賢文化使這三者協調推進。學校應認識到鄉賢文化的重要意義,將其融入學校教育工作中,讓學生挖掘、思考鄉賢故事和文化中蘊含的道德意蘊,使學生在鄉賢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不斷提升道德素養,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邢千里,李曉榮.鄉賢文化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路徑機制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0(13):2
[2]董燦檸.挖掘金沙鄉賢文化開展小學鄉土德育實踐[J].新課程導學:下旬刊,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