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莉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課程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創新思維,采取新的教學手段,融合工匠精神開展教學。教師本人要身體力行踐行工匠精神,再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突出中職語文特色,從中職生的特點出發,為中職語文教學探索經驗。
關鍵詞:中職語文;工匠精神;路徑
一、探索的技術路線圖
二、探索的內容
(一)整合教材,挖掘“工匠精神”元素
這是開展研究的第一步工作,需要參透理論,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專業需求。
1.學習李宏偉、別應龍兩位作者提出的“五質說”理論,將“工匠精神”的內涵概況為五種精神特質: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求福立德、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及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
2.整合教材將高一語文上下冊教材進行整合,挖掘出有“工匠精神”元素的課文進行分類整理,再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調整,使學生盡可能地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所學專業的存在,從而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
3.制定好學期授課計劃,然后再有序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二)文專融合,打造特色工匠精神課堂
讓語文教學內容和專業知識貼近,人文思想和專業水平互融,教學方式與學生興趣互激,語文老師和專業課老師互助,通過多種模式打造中職特色語文課堂。
1.中職語文+設計專業? 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課堂教學中在對林黛玉、王熙鳳和賈寶玉三人的人物形象分析時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人物海報,可手繪可電腦制作,重點考查對人物服飾與神韻的把握。
2.中職語文+旅游專業? ?例如《洛陽詩韻》,結合課文撰寫白馬寺、牡丹、唐三彩的解說詞,并以小導游的身份表達出來,重點考查趣味性、創新性。
3.中職語文+電商專業? ?例如學習王維的詩歌《山居秋暝》,除了要求學生完成生字詞學習、詩歌朗讀、詩意解析等傳統教學任務外,教師針對電商專業的學生,讓其寫一篇“美麗鄉村,黃巖嶼頭”的營銷文案。針對烹飪專業的學生,讓其利用當地原材料開發1~2道特色菜品,并為該特色菜品寫一篇介紹說明文。
4.中職語文+所有專業? 例如朱光潛《咬文嚼字》,針對作者提出的人們在運用文字時應有的謹嚴精神,指出工作也需一絲不茍的精神,而“套板反應”正是當代很多中職學生共有的缺點,思想陳舊,缺少開拓創新意識,這恰巧與培育工匠精神背道而馳。
5.中職語文+所有專業? 例如教學《科學是美麗的》,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聯系不同種類的科學知識作為案例來進行講解,提高各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知行合一,實踐活動課中培養工匠精神
多渠道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全方位體驗工匠精神。每學期3次,共6次特色實踐活動課,每次活動課不限課時,也不限場所。主題如下:
1.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小手工勞動實踐課,評出最佳“技術能手”和“勞模”,讓學生體會精益求精技術的重要性和敬業精神的可貴;
2.模擬專業面試、工作場景,培養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3.開展辯論賽,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4.組織學生走進企業,親身感受工人勞動場景,體會工人們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匠品質,并要求同學們撰寫文章,抒發感受;
5.線上線下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檢測,分筆試和面試,成績優秀者語文學科過程學分列為A檔。
總之,中職生最終是要走向社會,成為各行各業的匠人,只有在學校里認真培育工匠精神,讓他們學會愛崗敬業,能吃苦,樂奉獻,有責任心,他們的職業生涯才能順利開展并因此終身受用。
參考文獻:
[1]吳婷婷.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探索[J].成才之路,2021(11):11.
[2]李婧怡.中職語文教學中工匠精神滲透的路徑初探[J].現代職業教育,2021(08):16.
[3]馬秀花.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工匠精神[C].2021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