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林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各行業領域生產模式發生了極大改變,無論是企業單位還是事業單位,為更好適應當下社會發展,必須進行一系列改革工作。其中人事管理作為企業重要的工作要結合科學管理理念,實現高效率發展與更大利益的獲取,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進行發展?;诖?,本文針對傳統人事管理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進行對比分析,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人事管理;現代人力資源;比較
在新經濟常態背景下,各行業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潛力,調動人力資源的積極性,明確傳統人事管理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存在的差異,以尋求出更加科學有效的人才管理模式,促使企業經濟效益得以有效提升。
一、傳統人事管理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相同點
(一)兩者存在相同的管理對象
兩種管理模式所面對的管理對象是相同的,都是對人與事之間的管理。在實際工作落實中,需要對人與人之間,事與事之間,人與事之間進行調節,通過相關管理手段對人員與事務進行配置,使合適的人員處于合適的崗位中,以推動各項崗位活動的有序開展,促使工作目標的順利達成。
(二)兩者存在相同的管理目的
從人力資源管理學視角分析,兩者的管理目標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完善組織管理,促使組織目標實現,對人員與職能進行調動的過程,旨在促使各崗位完成相應的工作目標,最終達成企業發展目標。
(三)兩者存在相同的管理途徑
兩者雖然管理內容不盡相同,但從宏觀視角分析而言,兩者管理途徑一致,都是對人與事務之間的調動,為達成相應工作目標,對人才與職能的充分運用。在實際崗位落實中,兩者均通過對事物的指揮與協調,促使相應的人才能夠在崗位中達成相應的工作目的。
二、傳統人事管理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不同點
(一)兩者在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差異
從人力資管理學視角分析,兩者的管理理念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傳統管理注重以事為中心,而非以人為中心。在此管理模式下,人才是成本計劃、成本負擔等各項工作的組成部分,通過對各項工作的調配與各項人力投入成本的控制,促使相關工作達成相應階段。在此過程中對人才的調配更傾向于完成工作,而非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創造力,此工作模式雖然可以有效推進崗位工作進程,但忽略了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容易導致人才失去創新能力?,F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更注重人才的作用,凸顯以人為本理念,將人才看作是企業發展的根源。此理念更能夠體現對人才的尊重,以充分激發人才的潛能。在實際工作中,工作目標的完成是人才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促使人才在快速變動環境下提出更加創新的構思,以更好的方式完成相關工作。
(二)兩者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差異
兩者在各項人事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傳統人事管理模式更注重以被動反應方式進行管理,且側重于行政事務管理范疇。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其更強調目標的達成,在設定達成目標與計劃成本基礎上,推動各項工作開展,使各部門嚴格按照計劃對人員進行統籌分配與組織處理。在此過程中,各部門人員處于被動完成狀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更能夠凸顯出對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其各項工作調配主要圍繞人才培養需求進行設置,更注重以主動開發式進行管理。在此過程中,人員的各項工作更具有開發性特點,使人員在完成基礎工作后能獲得進一步成長,通過各項工作逐步生成自身的能力。在此管理模式下,人員的各項能力與潛能能夠得到有效激發,人才通過對自身工作經驗的積累與創新思維的運用,為企業進一步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人員管理而言,不同的管理模式代表著不同的成長途徑,同時也意味著人才在自身崗位中所發揮出的不同作用。通過對人力資源管理分析,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人才作為重要資源,對企業發展具有直接作用,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因此企業要想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就必須對現有工作思想與工作方式進行更新,促使管理模式得到有效運用。
(三)兩者在績效考核方面存在差異
傳統人事管理模式下,相關人員只是起到執行任務的作用,難以直接參與到企業的各項工作建設與各項決策參與中,這就使得相關人員的績效考核無法得到更加全面的體現,不利于人才潛力的挖掘,容易對企業發展造成一定限制。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績效考核工作更具有全面性,包括人員的職業生涯管理,人才長進等各項指標,對人才各方面的考核較為清晰。人力資源市場本身具有相互流動特點,各行業中都存在優質的人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便是通過合適的管理途徑,促使人員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為企業良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市場競爭力不斷加快背景下,傳統人事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漸凸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為企業各項工作開展提供了有效基礎,促使企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實現效益的極大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柳依.傳統人事管理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比較研究[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7(09):218.
[2]張芬蘭.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比較及啟示[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06):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