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2020年度高校國內訪問工程師“校企合作項目”“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FG2020118)。
作者簡介:吳沈娟(1986-),女,漢族, 浙江杭州人,金融學碩士,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金融教育。
摘 要:本文以金融管理專業為例,探討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從共建產業二級學院、構建書證融通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校企共建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推動教材、教法創新,校企共建開放共享的校內實踐基地、強化質量保證體系和動力機制建設等五個方面對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構建具有鮮明金融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我校技術技能型金融人才培養高地。
關鍵詞:人才培養;金融管理;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24
0 引言
職業教育的實質是專業教育,在雙高建設和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關鍵發展期,專業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應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人才培養道路。當前“互聯網+”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滲透、對高職金融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變革,對接產業發展,破解并培養適應數字金融等技術技能型金融人才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本文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金融管理專業為例,探索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是國家首批示范校、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被譽為“行業搖籃”的學校。學校堅持以行業為依托、以校友為紐帶、以集團為載體,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金融類人才培養模式。面對“互聯網+”時代金融服務模式的變革對金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校金融管理專業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適應現代金融產業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需要,具備相應素質要求、知識要求和技術技能要求,面向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 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我校金融管理專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聚焦金融機構一線,培養精操作、善理財的金融工匠人才。其人才培養定位主要面向金融機構一線柜員崗和客戶經理崗,培養總目標是培養一流的金字塔型金融人才。一是職業道德優、服務水平好、專業基礎知識牢、職業技能水平高、崗位勝任能力強,就業率高、對口率高、起薪高,廣受用人單位歡迎的一流技能型金融人才;二是專業技能強,溝通表達能力好,職業綜合能力優,在今后工作崗位上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流復合型金融人才;三是管理能力突出,風險防范意識強、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流精英型金融人才。
1.1 校企共建產業二級學院,創新“雙元共享、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雙重視角,契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創新校企深度融合機制,與中國工商銀行、浙商銀行、杭州聯合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建二級金融產業學院,打造產教融合高地,創新“雙元共享、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現代金融高職人才培養走向深處。從招生招工一體化、校企雙元多主體育人機制、人才培養模式、校企互聘共用的師資隊伍、校企共建共享共用實訓基地、人才就業多樣化渠道、共同實施開展大規模“訂單式”人才培養,建立學校和行業深度融合、校企聯合培養、雙主體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訂單人才選拔、管理、教學、實習、就業的系統化培養模式,在高職教育領域形成“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協同效應、示范效應和品牌效應。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行、上課即上崗”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促進學生優質就業,創新形成“雙元共享、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1.2 構建書證融通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校企共建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
我校金融管理專業作為金融管理專業群的核心專業,以“職業素養共通、教學資源共享、技能實踐共融”的邏輯,按照“高水平專業群共享課程+金融管理專業特色課程+職業技術技能課程”的架構,設計教、學、訓、做、評相融合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培養學生本專業的核心素養、技術技能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畢業時不僅獲得學歷證書,同時也考取相關“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共享課程從宏觀層面使學生掌握經濟金融基本知識、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培養學生具有家國情懷和厚德博學、經濟匡時的時代精神,設置以經濟學基礎、金融基礎、金融科技概論、金融服務禮儀、人工智能概論、創新創業指導等8門課程。專業特色課程是從中觀層面,面向金融服務領域,尤其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旨在為學生提供商業銀行領域進一步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方法、工具和應用技能,為學生從事金融機構未來的發展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主要包括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銀行會計實務、金融風險管理、銀行產品、商業銀行網點經營管理等特色課程。職業技術技能課程是從微觀層面,夯實學生專業技能基礎,以專業技能為抓手,對標金融領域“1+X”職業技能登記證書,培養學生較強的金融職業能力,由金融管理專業群5個專業每個專業提供3門職業技術技能課程供群內其他專業學生選擇,并且根據金融市場崗位能力需求變化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其中,金融管理專業提供銀行產品、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銀行會計實務等課程;農村金融專業主要包括“三農”經濟、農村金融基礎、小額信貸實務、駐村銀行實務、農村金融風險與合規等課程;國際金融專業主要包括國際金融實務、國際結算操作、外匯交易實務、Practical English on Banking、Business Finance 等課程;互聯網金融專業主要包括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支付、互聯網金融法規與案例、小微金融實務、金融科技等課程;信用管理專業主要包括征信理論與實務、信用數據處理、信用評級、信用擔保實務、信用風險管理等課程。
同時,從產業需求視角,對接產業鏈,對接金融市場人才需求,尊重技術技能人才成才規律,以提升學生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重點,以課程診改為抓手,健全課程標準,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崗位規范無縫對接。每年與校企金融機構、行業導師共同制定、修訂專業課程標準、教材以及數字化教學資源,有效將行業最新技術、標準和規范性內容加入課堂教學、實踐技能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體現科學性、前沿性,進一步增強了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升級改進金融管理專業國家教學資源庫,更新優化數字教學資源,有效滿足學習者的泛在學習需求。
1.3 融入金融行業新技術、新業務、新規范,推動教材、教法創新
與浙商銀行、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依托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校企共同開發金融特色教材。在教材建設中融入移動支付、智慧柜臺、超級柜員機、微信銀行、數字金融營銷等金融行業新規范、新技術、新業務。同時以國家教學資源庫為載體,重構教學設計,大力推進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提高在線教學效果。運用虛擬現實、云計算等技術,智慧教室等科技載體,從教學數據的獲取途徑、數據分析可視化工具、教學數據可視化分析、教學數據統計學分析等手段,解決金融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難題。教學將通過對不同形態組織典型特征的抽取,全方位模擬營造一個現代真實金融社會環境,將金融場景模擬與現實工作接軌,進行仿真經營和業務運作,以滿足金融管理專業學習與實踐一體的要求。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課堂教學,變革教學方式,構建良性新型教與學的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設智能化的管理、實訓、學習系統,采集記錄教與學全過程行為數據,開展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個性特點。
1.4 融入金融行業資源要素,校企共建開放共享的校內實踐基地
首先,引行入校,建設“校中行”。依托浙商銀行總部客服中心,銀行師傅一對一指導,校內學生以“準員工”身份從事銀行電話客服與產品營銷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在真實業務處理過程中提高溝通能力與營銷能力。其次,與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改建新金融業務虛擬仿真綜合實訓中心、金融職業技能訓練與等級鑒定中心;新建金苑智慧銀行、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等校內實訓場所,建設校內浸潤式金融企業職業場景,開展存貸款、結算、智慧網點客戶服務、大數據金融營銷、智能風控等典型金融業務操作練習,寓勞動教育、工匠精神傳承、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于一體,提升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最后,依托校內實訓基地,專業教師開展以工作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實證研究,開展實際業務培訓,滿足雙師培養需要。與中國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建校內培訓中心,對接金融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工作,開展銀行員工培訓與校內學生考證培訓,申報設立金融類“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點,同時組織骨干教師團隊參與開發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標準、教材和學習資源,成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授權培訓和考核站點,或與培訓評價組織聯合開展證書考核工作。
1.5 強化質量保證體系和動力機制建設,為專業人才培養保證提供機制保障
首先,依托學校教學質量診改平臺和智能校園,分層分級深化質量診改工作,優化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提高教學運行保障能力。其次,將教學質量形成的過程數據、結果數據及時載入系統,集成教學數據分析、教學過程管理等功能,為后續教學的開展提供歷史經驗數據,避免錯誤“教學經驗”,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最后, 進一步加強教學診斷和質量監控。采取二級督導、開設示范課和公開課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通過“送出去”“下企業”“干中學”等方式,借助校企資源,實施行業導師評價制度,關注職業導向,從督到引,提高我校專業師資專業實踐教學水平。
2 結語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詮釋其教育規律,把職業教育擺在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統籌調整產業結構、人才結構和教育結構的重要舉措。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財經類人才的培養更應立足時代,扎根中國,為祖國的經濟金融穩定貢獻綿薄之力。我校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數字普惠金融產業二級學院為載體,構建書證融通的專業群課程體系,通過校企共建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推動教材、教法創新,校企共建開放共享的校內實踐基地,強化質量保證體系和動力機制建設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為走出眾多新時代“金融工匠”提供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米高磊,郭福春.“雙高”背景下高職專業群建設的內涵邏輯與實踐取向——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7):138-144.
[2]郭福春,吳金旺.金融專業群國家級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基于“建用評”三融合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19,(11):84-88.
[3]董瑞麗,朱維巍.財經類高職院校示范性實訓基地的探索與實踐——以銀行業務實訓基地建設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