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雙 黃麗
基金項目: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校級黨建與思政課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2021hniukt03)。
作者簡介:嚴雙(1993-),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黃麗(1989-),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本科,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新媒體快速發展、文化多元化、信息智能化和后疫情時代網絡教學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簡稱“思政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成為“破局”關鍵。而“三全育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協同全員用貫穿全過程的方式開展全方位思政教育,破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師資隊伍缺位、過程教育缺失、創新思考缺乏等痛點問題,助力思政教育時效性的提高。
關鍵詞:“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時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76
高職院校學生多為中專畢業生、未被普通高校錄取的高中生,他們在學習能力、接受能力、整體素質等方面都與普通高校大學生有一定差距,很容易受到大眾文化、網絡文化等社會文化影響。另一方面,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培養模式和教學管理等層面均存在顯著差異。以上現實情況都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時效性低于本科院校,甚至在一般水平之下的主要原因。既加大了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的工作難度,也反映了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因此,迫切需要一個全新的、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來改善。
1 “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運用的重要性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從主體、時間、空間三個方面發力,推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1.1 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樹立遠大理想
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觀念極易受到沖擊,且青少年時期是形成穩定、正確思想政治價值觀和政治立場的關鍵期,也是播撒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種子”的最佳期。在新時代,思政教育有著新的內涵、新的發展與變革,其教育對象也有著新的特點,“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推動了思政教育的與時俱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與學生一起回顧中國共產黨風雨兼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百年歷史,幫助學生站穩、堅定政治立場,同時傳承革命先輩不畏難、不懼險、敢于吃苦奮斗的精神,汲取先輩樂觀積極的革命力量,厚植家國情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出一份力。與學生一起領略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深厚底蘊的傳統文化,正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和遠大理想,為大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職業規劃、生活經營奠定扎實基礎,也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積極作用。
1.2 保障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質量,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各個領域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必然會有歷史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是發展的要求,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新形勢,既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客觀態勢,也有各種不利因素,結合時代背景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時效性的基本要求,“三全育人”作為一種新理念,能統籌指導各高職院校調整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內容等方面,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運用中發揮了正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在較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受到外界負面思想的影響,也能引導高職院校提升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效能,從根本上縮小與本科院校的差距,構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思想體系。協同高職院校從上至下的育人隊伍,集聚思政教育資源;注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學生的每一個成長和發展階段;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開展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拉進與學生的空間距離。
2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師資隊伍的缺位
課堂與校園是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場域,因師資隊伍問題而導致場域失效是高職院校目前存在的普遍現象。在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師隊伍中,專業教師數量不多、青年教師占比少,且思政教育課程古板、枯燥、乏味等消極印象逐漸在大學生群體中成為一種思維定式。
上述狀況若持續久了將導致思政教育出現師資力量日益匱乏、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方法老舊等問題,更不利于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尤其是在大學生特點不斷變化、采取合班授課的背景下。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發揮全體教職工的聯動性,往往忽略了潛在的思政教育主體,包括學校行政人員、管理人員、專任教師,甚至是宿管阿姨、食堂工作人員。而聯動性能直接影響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因為潛在的思政教育主體能深入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有更多更好地機會在實際行動中踐行思政教育,如果沒有發揮好與他們之間的聯動性,就相當于將場域范圍局限在課堂上,無法實現思政教育進一步的外延。
2.2 過程教育的缺失
時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實效,錯失人才培養的某一個過程或者階段,都會阻礙思政教育實效性提升,不利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幾乎很少的高職院校將思政教育匹配到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大部分是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來進行各年級的思政教育,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劃看似很有規律,但卻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過程教育,如大學一年級學生也會分入學適應期、熟悉期等階段,且每個學期、每一學年的社會環境一直處在變化中,如何在過程教育中建立一個符合實際的調整機制是大部分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育人過程中缺少融入教育,也由于職業教育大都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大部分高職院校會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打造專業精品課程上,致使融合紅色精神、優秀傳統文化、美育、勞動教育、素養教育、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成為個例、特色示范,沒有在線下教學中全面普及。
2.3 創新思考的缺乏
高職院校因缺乏對思政教育的創新思考,致使思政教育未實現全方位覆蓋。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完全、正確理解“全方位育人”,將思政教育的平臺限于線上課堂、線下授課這兩種方式上,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為思政教育所帶來的優勢和條件,忽視了宿舍、教室等生活場所和其他如知乎、抖音等類似的網絡空間,狹隘地將網絡空間這一廣闊的場域局限于線上課堂。(2)沒有切實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大學生是最早受到“微時代”影響的群體,所接收到的信息大都是碎片化的、知識結構不完整的,多元文化、數字技術、傳媒等的發展讓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價值取向多元、意識淡化等問題,且這樣的不良影響更容易發生在知識、能力相對較弱的高職院校學生中。而許多高職院校并沒有及時、深入去了解與探索本校學生的特征特點,更多的是照搬其他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模式,不但降低了實效性,還成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阻礙。
3 “三全育人”理念下提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實效性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生命,因而更需要協同全員參與思政教育,同時完善過程教育的評價、考核等機制,創新思政教育模式,貫徹落實全員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的覆蓋,從而推進高職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優質、高效,發揮此項工作對高職院校其他管理、教學等工作的帶動與指導作用,促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
3.1 加強思政教育的師資建設,開展全員育人
開展全員育人需要量與質并行,一是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擴充思政教育的專任教師數量,并確保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師,新教師向老教師學習可借鑒的教育教學經驗,反之,老教師借助青年教師的“活力”不斷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兩者之間相融、相助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增添“色彩”,激發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的興趣,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及時進課堂,入學生頭腦。二是明確思政教育的多元主體與職責,加強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既要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搭建思政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的雙向討論交流平臺,定期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培訓,讓每一門專業課程都能成為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載體”。也要加強與學校其他教職工的聯動性,明確育人主體的職責及其應對措施,協同學校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將校園生活這個思政第二課堂延續下去,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全員參與,同時鼓勵教師隊伍多參加思政教育領域的學術研究,讓教學效果更生動、形象和深刻,進一步提升高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3.2 完善思政教育過程的機制,開展全過程育人
一方面精準對標人才培養的各個過程、階段,構建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完善過程教育中各類標準的動態更新和執行情況檢查機制,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以全程育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同時,結合實踐開展具有特色的思政教育主題校園活動、成立思政教育社團或協會等,用沉浸式體驗進行思想層面的教育引導,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陶冶高尚情操、培養愛國情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等,并引導他們奮發向上,成為對社會有用、有益、有價值的棟梁。另一方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院校辦學育人的全過程,還將其他有助于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方面融入思政教育中去,增進他們幸福感、成就感、獲得感,讓成長成才動機持久發力,不僅滿足大學生階段性發展需要,還能不斷催生與滿足新的全面發展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職院校亦是如此,以此確保育人過程沒有盲區和斷點。
3.3 創新思政教育的模式,開展全方位育人
(1)正確認識“全方位育人”,雖然思政教育需要在一定的時空環境中進行,但高職院校可以在“全員育人”的基礎上,從食堂、課堂、班會、校園活動、網絡等方面挖掘空間,讓線上思政教育不限于網絡課堂,線下思政教育不止于教室,同時利用新媒體在高職思政教育體系構建、創新中的運用,建設思政教育的平臺,將思政教育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學生在思政方面的觀念予以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2)守正創新,“結合時代背景適時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原則、目標等進行調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基本要求”。既要結合當下社會環境、校情,掌握本校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興趣所在、關注的現實問題等實際情況,并以此為突破口有針對性進行調整,做出適合院校自身發展又有特色的思政教育。大學是思想的搖籃,高職院校要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善用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開展全方位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肖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發展與變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9).
[2]人民日報.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網(people.com.cn).2016-12-09.
[3]謝海燕.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事、時、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