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乃遠
摘要:“雙減”背景下的課后服務工作還剛剛起步,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定會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諸如如何使學生維持對課后服務課程的熱度和興趣,如何不斷提升課后服務的質量等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作進一步探索。鑒于此,本文對小學學習愛哦課后服務質量的提升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學校;課后服務質量;提升策略
一、高質量課后服務的內涵
對小學高質量課后服務進行頂層設計首先要對高質量課后服務進行清晰的界定。高質量課后服務包含高質量和課后服務兩個基本概念。所謂“質量”,從語義學來看,《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將質量界定為“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從經濟學來看,質量是指產品能夠滿足實際需要的使用價值特性[5]。這一方面突出了質量有優劣的程度之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質量作為客體滿足實際需要的核心特質,而“高”對“質量”這一概念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質量是指能夠更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真實需要的特性。
高質量課后服務是指學校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在校內開展的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真實需求的服務工作。從“高質量”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要求課后服務不僅僅滿足學生課后需要看管的基本需求,還應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學校所提供的課后服務也不應只是教師主觀認為的學生需求,而應是學生隨著自身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真實需求。
二、小學學校課后服務質量的提升策略
1、課后服務課程化
“雙減文件”雖然以育人活動來定位課后服務工作,但是如果缺乏課程體系的整體設計,學校課后服務非常容易異化為以自習為主的課后托管,或者“因人設課”的大雜燴,造成課后服務與學科課程“兩張皮”,難以與學校常規課程進行有效銜接。因此,對于課后服務的定位應納入校本課程管理體系之中,明確其校本活動課程的地位,使之與學校課程體系有機銜接,與學科課程協同設計,提升課后服務課程建設的規范性、科學性。課后服務課程內部也應圍繞學??傮w育人目標,合理分配“課業輔導課程”和“主題活動課程”的比例,一方面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完成大部分作業內容,對于學習中的疑惑能獲得科任教師的及時解答;另一方面基于學生興趣的拓展性主題活動課程可采取跨學科、項目式、探究式、協作式、體驗式的課程組織形式,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專業性的指導,促進其高階思維與社會性的發展。
2、教師工作彈性化
學生個體多樣化的真實需求需要學校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課程才能獲得有效滿足,但是教師負擔的無限性又制約著課后服務課程的開設數量和質量。這就要求學校一方面增加教師工作隊伍的彈性,另一方面增加教師工作時間的彈性。所謂增加教師工作隊伍的彈性是指基于全國通行的“縣管校聘”教師管理政策,選拔有志于課后服務的教師、實習生、志愿者,建立縣級層面的課后服務師資庫,各校根據自身課程體系需求和每學期的課后服務項目需求,從縣級課后服務師資庫中選聘教師,實現縣域內優質課后服務師資的共建共享,同時區縣級財政也需要劃撥專項經費作為課后服務師資的勞務補助。教師工作時間的彈性是指對于提供課后服務的師資,將其下午、晚上以及節假日所開設課后服務課程的時間計算為正常工作量,不以“簽到制”“打卡制”“坐班制”的硬管理來硬性規定上下班時間,尊重其工作的復雜性、創造性和自主性,以課后服務課程質量而非坐班時間長短作為師資績效考核的關鍵考核指標。課后服務課程由于沒有權威的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教材與教學指南,其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與課程評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教師耗費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開展具體工作,因此高創造性的課后服務工作需要學校提供彈性化的管理,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通過對教師的賦權增能確保課后服務課程的質量。
3、課程設置靈活化
學校以“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為本,積極落實“雙減”政策,“特色課程+基礎課程+實踐活動課”構成了學校延時服務課程群。實行年級“4+1”模式,即4天基礎課程+1天特色課程;校級“1+1+1”模式,即1節基礎課程+1節特色課程+1節實踐活動課程。特色課程中,剪紙、面塑、中國結、草編、蜀繡、民歌民謠、民間故事旨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民俗文化素養,弘揚民族精神;籃球、田徑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學生的意志力;閱讀、音樂、美術、舞蹈課程旨在豐富校園文化,打造人文校園、和諧校園,展現學生的才華和精神風貌,提高審美能力;科技、編程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實踐活動則與勞動教育緊密整合,讓學生養班級精神之花。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種植并且養護花草,既讓他們了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又讓他們明白養護花草的責任,指引著孩子們做一個具有良好精神品質的人,達到勞動育人的目的。學校充分尊重學生和家長的意愿,課程采用同級異班、走班選修的形式進行,學生采取菜單式報名、按照自己意愿選擇不同的菜單,最后生成自己的課后服務課程菜單。
4、管理服務人文化
第一,嚴格管理,有序運作。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和以分管副校長為組長的實施小組。每天有4名管理人員,1名組長負責當天課后服務的管理任務,其他3人每人負責巡視兩個年段(一至二年級、三至四年級、五至六年級),做好相關記錄,并及時向組長匯報情況;落實學生考勤點名制度;建立學生評教團,對教師課后服務上課情況進行評價,教務處每周五進行反饋。
第二,心系師生,熱情服務。考慮到教師工作時間與勞動強度的實際情況,學校實行彈性上下班,適當放寬教師考勤打卡制度,適度延遲非第一節課教師上班時間,合理安排教師課后服務的任務。學校還為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提供加餐,對于課后服務需要用到的材料、教具等,任課教師只需提供清單,采購工作交由學校后勤部門去做,以減少教師工作量。對于參與第二時段課程的學生,允許其訂購面包、牛奶,不因在校時間長而餓肚子,并根據時節及時變更作息時間。
第三,科學導向,按勞分酬。在課后服務的開展中,經費問題是學校比較關注的難點問題。學校的課后服務酬勞分基礎性酬勞和獎勵性酬勞兩部分?;A性酬勞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計算方法為:撥付總金額×75%÷課后服務學生總數÷??傉n后服務節數×個人班級學生人數×個人總節數;獎勵性酬勞則根據各類評比獲獎情況(如上課、作品、故事、報道、優秀教案、學生獲獎等),進行量化考核,以激勵教師把課后服務工作做得更好。
三、結語
道阻且長,行且將至。學校需要在不斷地摸索與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積極探索“減負”與“提質”并舉的教育教學機制,不斷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真正實現“為學生減負,促學生發展”的重要目標,為學生長遠發展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于婷.國內小學課后托管服務研究述評[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0(33):29-32.
[2]李醒東,趙偉春,陳蕊蕊.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后服務的再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20(11):61-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