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黔君
摘 要:智能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使其明顯區別于過往教育改革。網絡自身的便捷性和優越性,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諸多幫助。因此,網絡學習空間概念的提出,便成為未來教育發展新方向。網絡學習空間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方式,同時也能夠有效的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有效的將虛擬教學模式與現實教學模式相結合,進而提高了教學的效率。與此同時,在這種背景下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將對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網絡學習空間;信息化技術
引言:網絡學習空間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是信息化技術的具體應用。以核心素養為指導方針的新時代教育教學,應在保留傳統教學優勢的前提下,大力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將網絡學習空間概念深入到學習者和教學者的思想中去。
一、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原則
網絡學習空間主要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來建立的。因此,其應用原則自然離不開以下三點:
(一)需求導向,統籌規劃
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權應有學生所掌握,但學習空間的建立需要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學生群體雖然在變化(如新生入學、高年級離校),可各年級的學習需求和目標是確定的,無論應用什么技術、使用什么硬件產品、運用何種操作,采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路是遵循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原則的基本點。
(二)明確職責,協同合作
網絡學習空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學習的平臺,也為教師、管理者,甚至是家長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它承載著多種具有專業職能的主體,主體之間的有效交流體現在經驗分享、反思總結、信息轉載等方面,可以是學生之間的、師生之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之間的、建議者和建設者之間的,并通過他們相互間的協同合作完成各自職責范疇內任務和工作。
(三)開放服務,創新應用
網絡學習空間的概念明確揭示了其具有開放性的服務性質和創新性的應用價值,即它是集資源、服務、數據為一體,支持共享、交互、創新的實名制網絡學習場所。在Web2.0技術環境下,學生既是知識的輸入端,也是知識的輸出端和管理端,將學習視為一種交流活動,并在參與中實現協同管理,共同創造。
二、網絡學習空間的構成
(一)個人空間
包括學生、老師、家長和管理者在內的主體,通過學習、交流、互動來實現個人管理、消息管理、應用管理、資源管理。
1.學生空間
網絡學習空間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標,應用個人網絡空間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一種新趨勢。利用該網絡平臺的個人空間,學生可以展示個人學習成果、發布成長訊息、上傳學習資源等。個人空間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展示自我風采的同時,又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與其他同學和老師進行共享和交流,展開學習探討。
2.教師空間
傳統校本教研相比,網絡教研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互動”是教研活動的核心,只有增強“互動”,才能把教師群體中不同的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交流出來,成為教研活動寶貴的“亮點”。傳統模式的校本教研過程是:集體備課、試教、評課、反思,具有很強的空間局限性。依托網絡平臺的個人空間,支持授課教師先把自己的教學設計或需要探討的主題上傳到空間,定向發送,大家圍繞同一個設計或主題開展集體研究,接著把教學視頻也上傳至空間,大家又針對視頻進行評課。
例如,針對圖形面積計算的教研活動,將數學思想中的分類討論思想融入教學是否有必要。傳統模式的教學設計,大多遵照課本來進行教學,示例列舉中,也多半以簡單的事物作為參照(考慮到低年級小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如果融入分類討論思想,的確有助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但是否有助于學生理解,以及有利于課堂教學順利進行,都需要教師們充分細致的探討。
(二)學校空間
該板塊包含了成員管理、生成性資源管理、信息發布、活動組織和活動分析,主要是針對于學校性質的。例如,各年級中,班級之間的評比、最新教育命令的下達、各項活動的安排通知及組織實施計劃等。板塊的活躍者由學生代表、教師、校長,以及板塊管理者和活動組織負責人組成。
(三)公共應用服務
公共應用服務集中了校園所有服務管理項目,包括:
1.資源共享服務
針對所有學習者的資源獲取、資源推送、資源交易;
2.教學支持服務
教學服務、評價服務、輔導服務;
3.學習交互服務
師生互動、師師互動、生生互動、其他互動;
4.決策評估服務
教學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教育決策。
二、網絡學習空間安全保障
眾所周知,一切基于網絡互聯網建立起的應用平臺,都要面臨網絡安全的挑戰,網絡學習空間也不例外。因此,學校要設立網絡學習空間安全職能部門,指派專業人員負責網絡安全工作,明確網絡安全保護責任。
網絡學習空間的建立,為學校和學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校園網絡建設的契機,作為空間安全保障的主要承載者,網絡安全負責人需要有針對性地向使用者灌輸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和操作方法,比如如何辨別和防范計算機病毒攻擊、如何判斷及檢測網絡安全運行狀態、如何實現空間數據的安全儲存、傳輸和共享等。
三、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情況
(一)教學模式創新
校園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方便的校園工作的安排和管理。如:
1.由辦公室主任發布學校工作通知,由教科室對教師風采、校本資源進行管理。由政教處對班級園地、學生風采進行管理。由教務處對教師備課進行檢查,教務處設置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協調教務處管理人員進行網絡備課檢查。
2.教師通過公共服務平臺,根據個人學科需要在資源欄進行教學資源分類上傳;在文章欄寫文章,發表心得體會、教學反思、活動掠影等;利用平臺資源進行網絡備課,網絡備課人性化,易于操作,資源豐富,系統功能強大;利用空間動態分享教學資源,如發布微課進行個性化輔導;在空間留言欄與師生、家長交流。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在班級圈分享資源,在必達通知欄發布通知消息;在作業欄進行作業的布置以及班級共享欄上傳資源。
3.語、數、英教研組長利用空間區域教研欄組織學科教師每周開展網絡教研活動。相比傳統教研,網絡區域教研不受時間、地域限制,非常方便,包括教研活動、教研記錄、教研成果、教研管理、信息發布。例如,數學老師開展關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建立的教研活動,老師根據翻轉教學的實際效果進行研討,總結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如課前自學小視頻的制作,以及教學PPT的制作等。教研活動豐富,支持集體備課活動、主題研討活動、視頻研討活動、網上評課活動。
(二)學習方式創新
1.學生進入教師空間學習,并與教師互動,進入班級空間完成作業,在個人空間分享日志、說說、相片。
2.家長在個人同樣可以進行日志、說說、相片分享,也可以進入學生、教師空間交流互動。
網絡學習空間不但為學生創造了多樣化學習方式和途徑,也為家長提供了更多了解學校教學的機會,使他們意識到,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下,網絡學習空間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幫助。同時,也在鼓勵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學校建設中來,從而實現家校互動、家校共育。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網絡學習空間必將成為學生和教師進行自我學習提升和開展網絡教學教研的重要平臺。擁有實名制的空間為學生、老師、家長架起來一座信息橋梁,不僅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享,方便交流與互動,還增強了學生和教師的學習與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閩波.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學習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03):148-149.
[2]王東云,李占軍.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教學模式的探討[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0,22(02):45-48+61.
[3]石魯生,朱慧博,梁鳳蘭.應用網絡學習空間的在線協作學習體系的構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01):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