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均維
摘 要:小學德育與法制教育是一門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健全基本行為的學科,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導,并對其進行人格修養,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通過本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分析,明確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一系列措施,保證品格教育落到實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品格教育
小學生由于年紀尚小,判斷力還不夠強,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左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德育工作中培養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通過注重科學高效的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教學中不斷地經歷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實際操作,注重培養學生扎實工作的優良素質,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
一、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只需要按照教參的要求進行備課即可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卻很難對學生的品格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實踐中,老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課堂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1]。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自理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為主,讓學生有更多的接受、體驗和探索的空間,把學生當作主要的學習對象。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形成開放式的教室,提出更多的設想,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我展示,充分認識自己的不足,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二、以學生為中心,把課堂交給學生
由于學生年紀尚小,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在自主學習中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問題。很多老師仍然遵循原來的“教師導向”教學方式,遵循老師事先設想的教學節奏,將教學方法、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向前推進,學生不能自主地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會變得很被動,只會通過理論來傳遞知識,而不能讓學生去思考,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思想和思想。所以,要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既要對課堂進行有效的控制,又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由空間。比如,在“我是獨特的”這節課時,老師不能直接問學生“你有哪些個性和興趣”,而要讓他們自己去分析、去思考。有些同學樂于幫忙,有些同學喜歡勞動、讀書。在自我剖析中,學生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同時,同學們也能互相評估,知道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形象,讓自己看起來像自己。這種方式,看似浪費了很多的時間,但實際上可以讓學生們真正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去認識自己。
三、以理論為指導,培養學生人格
在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的同時,也要將其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將知識運用于生活中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是現代人才視野下的必然結果。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意識,對問題進行正確的分析,就要從實際的生活中來[2]。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學生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德育融入到教育中,先樹立良好的品德,再對學生進行教育,不斷提高德育素質,完善學生情感倫理,優化中學生德育教育。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重視對教育活動的多重性和重視,促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因此在德育教學中,要抓住學生心理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道德與道德與法治教育。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課堂教學的實施存在著一些局限,導致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必須重視糾正這種錯誤觀念,把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發揮教師引導作用,增添生活素材,將生活中熟悉的場景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有效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教育的優勢,使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
四、構建家校交互式課堂
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只有教師努力就可以的,還要求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自身對學生的影響。所以,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長期合作能夠改善對學生的影響,把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良好習慣延伸到課后,家長和老師也能共同教育學生,學校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不僅能讓家長知道學生在學校的成績,還能讓教師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為強化立德樹人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評價中作用效果,最重要的是積極開發德育教育資源,使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通過對學生進行文本讀書的方法,確保學科的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同時必須以成長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評估,體現道德與法治課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在道德與法治課教育過程中使道德與法治課不僅在教育領域傳授知識與技能,更應將其融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概念中,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融入相應教學氛圍當中,及時調整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彰顯學生綜合學習水平和思維評價能力,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科目各項基礎知識的了解。通過利用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針對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分析,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更加深刻認識自我,針對學習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避免問題越積越多而導致學生脫節。通過激勵性評價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心與愛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開展激勵性評價時,教師所采用的語言應該輕柔,溫和態度積極向上,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體貼,對道德與法治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教師對教材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努力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法治習慣,既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又能使學生將法治習慣轉化為自己素養。僅靠課堂所學知識還遠遠不夠,教師要注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還需要不斷地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3]。
結束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同時,教師要把課堂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從自己的觀點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老師也要把理論與現實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從自己的實踐和親身體驗中認識到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人格。
參考文獻:
[1]侯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品格教育[J].學周刊,2022(07):115-117.
[2]李朝寶.“思·品”教學主張:涵育品格的有效范式——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6):81-86.
[3]唐雋菁.品格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課堂[J].江蘇教育研究,2018(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