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建兆
摘 要:在農村教育環境下,留守學生作為重要的學生組成,其心理建設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在農村初中教育階段,教師需要關注留守學生,針對其學習基礎和心理表現,對美術創作進行規范組織和創新優化,為此類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創新和創作平臺,從而讓學生對自身的美術潛能形成準確的認知,支撐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積極心理,實現學習自信心的有效建設。鑒于此,本文主要圍繞美術創作在支撐農村留守初中生群體的自信心建設,所發揮的意義以及具體的實施路徑展開合理分析,從而為留守學生構建趣味豐富的文化體驗環境,實現積極心理素質的有效構架。
關鍵詞:初中美術;美術創作;留守學生;自信心;培養
前言:
隨著素質課改這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針,逐漸在農村初中領域進行廣泛性的滲透,美術作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性課程,所具有的美育功能逐漸凸顯,教學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作為美術教師需要充分的認識到學科本身在學生心理、審美思維和生活觀念方面建設所發揮的促進作用,并針對美術創作模塊進行合理的開發,對具體的授課模式進行創新,為留守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空間。讓其在美術創作期間對自身所具有的閃光點進行明確,同時也能夠促使其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對自身的美術學習和創作能力產生高度的自信心。
一、美術創作在農村留守學生學習自信心建設方面的意義分析
在農村初中階段的教學工作環境中,美術作為重要的課程,同時也是實現初中生美育的關鍵性載體,所具有的教學功能十分突出。美術創作,作為該學科范疇內的重要模塊,是促進初中生創新意識和創作能力綜合培養的重要支柱,同時在學生心理建設方面所發揮的功能價值也比較突出。尤其是對于留守學生來講,因為家庭經濟條件限制,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況下被迫與學生家長分離,致使學生缺乏家庭教育的干預,以及所獲得父母情感關懷和引導比較匱乏,導致此類學生面對學習活動所呈現的態度不夠端正,甚至存在著明顯的自卑情緒,嚴重情況下還可能會給此類學生的性格和素質建設造成不利影響。而美術創作作為一種全新的活動形式,能夠豐富留守學生的文化娛樂環境,增強學習體驗。同時也能夠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其對美術產生積極性的學習心理,建立起自主學習和創新創作的自信心,支撐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品格素養。因此,教師需要高度重視美術創作優化設置,將其在留守學生自信心建設方面所具有的支撐功能充分的發揮出來,有效地解決當前的留守學生心理建設問題,促進農村初中生的身心素質實現全面建設。
二、用美術創作激發農村留守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路徑分析
1.結合學生個性特點,設置特色化創作主題
在農村初中校園環境中,留守學生相較于普通學生群體,在心理和性格表現上相對來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導致其在性格方面相對比較孤僻,在人際交往以及對待生活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呈現出明顯的消極情緒,在學習方面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排斥現象,所呈現的自卑心理比較突出。因此,針對學生的這一特性,教師需要對美術創作的具體活動主題進行明確。即站在學生的個性發展層面,對具體的創作主題進行明確[1]。作為美術教師需要做好學情的全面調研,了解留守學生所擅長的藝術領域,以及在美術學科范圍內所呈現的具體興趣和愛好,并以此為主題對創作主題進行明確。比如說,教師可以針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設置“陶泥手工創作”主題,即引導學生利用一定的陶泥材料進行自主創新,設置具有一定美學特色的手工藝品。或者,教師可以從留守學生的情感需求層面,本著心理疏導的原則合理的設置創作主題。即引導學生圍繞“父母的愛”為創作方向,進行繪畫創作。讓學生在創作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理解和體諒父母,為協調好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定的干預。
2.結合學生能力差異,分層設置創作任務
在圍繞留守學生開展美術創作活動規劃與教學布置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際基礎進行明確,對能力差異形成準確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對具體的創作任務進行分層設置[2]。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美術基礎以及所擅長的領域,合理的選擇創作主題以及相關的活動任務,全面提高留守學生對美術創作的參與積極性。也能夠讓學生在難度適中的任務挑戰中建立起自主創作的自信,促使學生在整個學習和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生活理念,規范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和價值觀。比如說,教師在圍繞“室內裝飾品的設計與制作”進行創作任務設定的過程中,需要站在學生的基礎和潛能類型角度進行全面考慮,引導學生分別進行繪畫創作、模型制作等多種方式的創作,從而實現留守兒童不同潛能的有效開發,也能夠為學生在美術創作領域實現個性化發展提供基礎。
3.結合學習興趣心理需求,創新活動形式與評價
在針對留守學生開展美術創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托于新時期的素質思想,對具體的活動類型進行更新。按照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習心理訴求,組織不同類型的創作活動[3]。并對具體的活動渠道進行開發和拓展,從而滿足學生的體驗需求。教師在組織常規校園創作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課外活動的拓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寫生活動,豐富留守學生的文化活動范圍和體驗空間,鼓勵留守兒童進行自由發揮,自主創作,從而實現學習自信的全面建設。譬如說,在進行“春天的暢想”教學時,則可引導留守學生深入自然、體驗生活,感悟春天的魅力,發掘創作的思路和靈感。同時,教師需要站在情感的層面針對留守學生的創作表現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并通過成果展示、作品分享以及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和自主參與創作活動的動力。
結論:
依前所述,在農村領域的初中校園中,留守學生占據重要比重,因為缺乏父母關愛和文化活動空間存在一定局限,導致其身心素質不健全,同時因為學習基礎薄弱導致自信心比較低下,存在著明顯的自卑情緒。因此,作為美術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針對留守學生的心理訴求和情感需求,圍繞美術創作對具體的活動體系進行創新,從主題、任務、氛圍、活動類型以及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優化。讓留守兒童在創作活動自主參與和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清楚的認識到自身在美術創作領域所具有的潛能,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并且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接下來的美術創新和實踐活動當中。
參考文獻:
[1]張斌.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OL].學周刊,2019(36):161.
[2]李蘭.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9(32):147.
[3]吳天云.淺談新課改下初中美術教學實踐的幾點體會[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