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抓牢幼兒時期關鍵階段,緊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的“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和自理能力”要求,培養其良好習慣養成,這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當下,留守兒童作為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群體,其行為習慣與身心發展引起廣泛重視。本文通過分析衛生習慣對留守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現狀,提出習慣培養策略,促進留守幼兒在以后生活中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衛生習慣;留守幼兒;培養策略
引言:
以小看大,培養幼兒時期的良好習慣,將為其終生發展奠定基礎。而近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青壯年父輩常年在外務工,將幼兒交于家中老人或親戚照顧,因思想老舊、性格放縱、成長環境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這無形中對留守幼兒的衛生習慣養成造成阻礙。因此,作為當下素質教育中教育幼兒主要內容之一,幼兒的衛生習慣養成越發重要,從小抓起,從小規范,從而提高留守幼兒文明習慣教育整體質量,促進留守幼兒健康成長。
一、衛生習慣影響留守幼兒身心發展的原由
1.家庭教育環境缺乏,導致留守幼兒不良衛生習慣
家庭作為基礎教育的最小單位,也是幼兒平日中接觸最頻繁最直接的學習模仿對象。然而,由于大部分留守幼兒多為祖輩照顧,受思想固化、身體狀況、教育觀念等諸多因素影響,祖輩通常運用老一代思想和行為引導留守幼兒的習慣形式,這大多伴隨溺愛、衛生習慣不講究、清洗不及時、衛生意識嚴重缺失等問題,缺乏對科學教育理念的深入探究與接觸,家庭成員就無法正確引導留守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其在思想和行為上存在偏差。
2.養成教育遭到忽視,滯后留守幼兒身心良好發展
“少年若天成,習慣如自然”,習慣養成教育就應從小抓起,抓住幼兒這一關鍵起始階段,培養其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但由于留守幼兒的監護人受教育水平限制,很多留守幼兒家庭忽視養成教育重要性,認為只要幼兒吃得飽、穿的暖就行,反而在幼兒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價值觀上不去監管與約束。由此致使大部分留守幼兒出現自理能力不足、生活作息沒有規律、衛生習慣差等問題,進而引發如手足口病、衛生心理障礙、人格特征畸形等一系列幼兒身心發展問題。
3.家園合作意識薄弱,不利留守幼兒衛生習慣固化
在留守幼兒的素質教育上,大部分監護人都認為幼兒教育只是教師的責任,自己只需負責幼兒的衣食住行,片面認識幼兒的思想、行為等教育意義,未正確定義自己的角色認知,從而在幼兒園與家庭教育合作中出現脫節現象,無法做到與幼兒銜接幼兒園和家庭里的持續互動,這對幼兒形成固定的衛生意識造成極大不利影響,進而滯后了留守幼兒良好衛生習慣養成的實效性。同時若幼兒園缺少效果追蹤這一步驟,這也可能導致家園合作缺乏計劃性、系統性、遞進性,僅讓雙方對幼兒的衛生習慣教育停留表面、流于形式。
二、衛生習慣在留守幼兒教育培養方面的策略
1.加強家園合作能力,提升留守幼兒衛生習慣意識
衛生習慣意識往往是孕育在長久的潛在熏陶之中,助力培養幼兒優良衛生習慣,祖輩家長應在注意個人模范表率作用的同時,加強家庭與幼兒園對幼兒的銜接教育,生活中遵守公共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自身良好衛生習慣行為引導幼兒習慣形成。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側身捂嘴打噴嚏、定期打掃衛生、用公筷夾菜、保持衣鞋整潔干凈等;在家庭教育上,鼓勵其根據個人力量來解決自身衛生問題,盡量給予幼兒一定獨立成長空間;在成長環境上,祖輩多與父輩交流育兒心得,尋找科學的衛生習慣意識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方面,監護人可通過優秀兒歌、童話故事等多形式與幼兒進行親子互動,譬如演唱《進餐禮儀歌》,用最樸實順口的語言加深幼兒對衛生習慣用語的理解;監護人用自身行為影響幼兒衛生習慣意識提升,從而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推動幼兒的身心健康發育。
2.建立優良教育環境,深入留守幼兒衛生習慣教學
良好的教育環境為幼兒衛生習慣養成起到關鍵作用,教師們可在入園、離園、進餐、睡眠這一系列幼兒日常學校生活中,積極設想在各個環節中添加文明元素,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習慣,最大發揮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價值。
例如,在上學、放學的簽到過程中,教師主動問好;及時引導幼兒餐前餐后洗手漱口,用餐過程中要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睡覺期間保持安靜,不影響其他小朋友休息,并在睡醒后洗臉;定期帶幼兒參與戶外活動,讓其貼近大自然的美好和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用種植樹苗等實踐互動教育幼兒保護花草,不隨意踐踏;告知其道路垃圾桶數量增多原由,教育其維持環境整潔,不亂扔垃圾等。將衛生習慣與教學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入,教師因勢利導,讓幼兒在模仿學習中,就逐漸形成了良好衛生行為習慣。
3.加大社會各界關注,落實留守幼兒衛生習慣引導
留守幼兒的身心成長是一個繁雜且重要的社會問題,要落實好留守幼兒衛生習慣的引導,將不良習慣產生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社會各界也應加大社會關注,加強社會輿論的宣傳。
例如,在政府方面,均衡地區教育資源,強化社會教育力量,設立關愛留守兒童基金、建立長期有效的關愛留守幼兒機制,切實保障解決留守幼兒在教育成長中的實際問題;在社區組織方面,應充分發揮好留守幼兒與監護人的親密互動良好效應,社區人員積極主動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中去;定期開展社區德育活動,善用如《孔融讓梨》、《慢慢吃,別著急》等優秀書籍,鼓勵留守幼兒進行角色扮演,讓留守幼兒在活動中受到教育、鼓勵和加深情感的體驗,這也有利于監護人正確教育觀念的形成,推動留守幼兒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三、結語
綜上所述,衛生習慣對留守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深且廣,用科學的、系統的教育理念培養留守幼兒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也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家庭和幼兒園應相輔相成,加強兩方力量的聯合教育,將衛生習慣的培養教育貫穿至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用高時效、好理念的教育方法引導幼兒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從而推進留守幼兒身心健康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代曉明.貴州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衛生保健狀況的探析 [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 000(029):91-91.
[2] 喬麗玲.農村留守幼兒衛生習慣的養成方法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