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敬丹
摘要:雖然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有效加強大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弊端,難以有效提高教學整體質量和安全。例如,在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經常會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有一部分大學生并不能夠真正運用網絡環境來提升自己,在實踐學習和成長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在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進行創新發展展開了相應論述和分析,這樣才能夠真正有效發揮網絡環境的最大積極效應,促使學生能夠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策略
在大學生學習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直是較為重要的,該項課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點。但是在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學生經常會認為這部分內容較為枯燥化,不愿意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對此,在今后學校安排教學工作時,應該不斷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力度,并提出相應創新機制,將網絡環境真正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這樣能夠真正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 網絡教育模式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1.1通過網絡來麻痹自己
在大學生實際學習和成長時,有一部分學生并不能夠正確應用網絡環境,經常會有學生用網絡的方式來麻痹自己,這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會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而出現該項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大學生在經過緊張的高考之后,需要有一個釋放壓力的方法,網絡便成為絕大多數學生用來緩解心中緊張感的一種重要模式,但是有一部分大學生會深陷入網絡游戲中,用這種方式來麻痹自己,這樣并不能有效發揮網絡的最大積極和促進作用。第二,在大學生實際學習時,有一部分學生的課程內容是相對較少和自由的,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并不能夠合理有效的運用時間,經常會出現焦慮的狀態,自身學習和生活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通常會采用網絡來釋放負面的情緒,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用網絡難麻痹自己,更不愿意主動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各項問題,只是采用逃避情緒。
1.2情感需要而涉足網絡
經過研究和調查可以得知,絕大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能夠有效滿足自身情感的要求。由于網絡是一個較為虛擬的平臺,網絡成員可以將自己原本的生活面貌進行修飾或者美化,這樣有利于網絡成員在網絡上更好的展現自我。在大學生實際生活和學習之余,有一部分學生會運用網絡進行情感的交流,這樣有利于學生情感的宣泄,但是大學生還仍然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對待情感通常采用不夠理智的方式,這會使學生深陷到網絡情感中,甚至會出現上當受騙情況,這樣都會對大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2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
2.1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網絡資源的優勢
在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時,老師只是一味講解專業化的知識點內容,學生會認為這部分內容較為枯燥化,不愿意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大學生經常會在課上玩手機和交頭接耳等現象,這樣并不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學習記憶性和主動性,難以真正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今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專業知識點內容用更加先放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并在課程教育的過程中及時引入豐富的網絡資源,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會對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有著較為重要的促進和指導作用。
2.2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綜合素養一直是相對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體質量有著較為重要的促進和指導作用。對此,在今后高校領導安排教學工作時,應該不斷加強對教師綜合素養的重視力度,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參加相關技術交流培訓會,從而促使老師能夠對網絡環境有更加科學化和準確化的認知,在后期教學時,才能真正有效發揮網絡環境的最大積極和促進作用,有效防止大學生深陷到網絡游戲中。第二,學校領導應該不斷加強師資力量構建的重視力度。學校領導可以定期招聘專業素養較高的工作人員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這部分專業化人才能夠根據學生在實際學習時出現的各項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并在課程教學中及時有效地引入網絡環境的相關內容。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今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不斷加強對網絡環境的引入力度,真正有效發揮網絡的最大積極效應,不斷規避網絡對大學生造成的不利影響,這樣才能真正促使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對大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也有著較為重要的促進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煜軒.探討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2):124-137.
[2]任靜.網絡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法制博覽,2015,(03):155-168.
[3]吳峰麗.基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2015,(16):114-121.B5E7EC23-F76D-42D5-AB3B-40C48AEBBA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