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雁俏
【摘要】“雙減”政策的實施作為學校發展“適合的教育”的強有力支撐,推動了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改革,也催化了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發展。在小學數學學習的評價過程中,可在具有發展性的評價目的引領下,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活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多學科融合的評價方式及借助與時俱進的評價工具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價值觀。
【關鍵詞】適合的教育;教學評價;小學數學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以來,“適合的教育”進入了教育者的視線,教師的教學觀念逐步從“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小組合作學習、研學后教等新學習模式也逐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但應試壓力卻一直在與新學習模式暗中“較量”。直至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實施,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得到了發展、延伸和創新的空間。書面形式的評價活動減少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在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價值觀等進行評價,借助評價活動以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在活動中對學生數學素養和能力的發展形成正遷移。
一、評價活動的多樣性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情況、數學素養和能力往往通過書面形式的“考試”來體現,從最開始的“以分數論英雄”到“等級制”,依然未能脫離“一把尺子量學生”的窘境。“雙減”政策的實施弱化了分數的衡量作用,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多勇敢嘗試的空間,因此催生和促進了多種“以生為本”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和推廣。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在反復思索,課上要設計什么樣的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在過程中有所經歷,在探究中有所收獲,在應用中有所發展;課外應怎么樣讓學生進行實踐和操作,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一)小組合作探究
目前,數學課堂正逐步向“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發展,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出發,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推動學生多思考、多探究、多交流、多實踐、多歸納總結,因此在進行分組時會考慮到給每個小組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活動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滲透不同的能力要求。對于基礎型學生,主要就探究過程中能否動手操作和認真傾聽進行鼓勵,在養成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的習慣后再向下一步進發;對于提高型學生,在此前基礎上要促進分析、驗證和總結的能力發展;對于拔尖型學生,除了要具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團結同學、引導探究活動的進行、動員所有組員共同進行探究、交流、分析與總結的能力。在每一個探究活動中,教師的關注點既要落在學生的學習結果上,又要落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更要落在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價值觀的發展上,通過學習活動將評價環節應發散到整個探究過程中去,尋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從情感、態度、能力、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多維評價,讓每一位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肯定。
(二)數學實踐作業
數學學習內容中,每個模塊的知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后都會設計一些數學實踐內容。如,在《大數的認識》單元完成學習后,就設計了《一億有多大》,讓學生通過思考、推理和計算進一步感受大數之“大”。學生可以選擇一億粒米有多重、一億步能走多遠等問題展開探究,從推理中進一步感受大數的魅力。又如,學習《可能性》時,通過《擲一擲》的數學實踐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游戲中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活動中感受可能性,在推理中發展數學思維。
在學習《扇形統計圖》后,設計了《節約用水》的數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生活的細微之處觀察水龍頭的漏水情況,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漏水情況的記錄,最終形成有個人特色的探究記錄表,感受節約用水的必要性,在實踐活動中滲透人文素養。許多數學實踐活動都能生成豐富多彩的數學特色作業,除了活動的探究過程記錄,還可以創作豐富多樣的數學繪畫作品。就如“圖形與幾何”的知識模塊,在各個學習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成。低年段學生可以利用認識的圖形、七巧板等制作剪貼畫,中高年段學生可以利用圖形、結合平移與旋轉進行繪畫創作,都能生成非常有趣的數學特色作業。
(三)數學游戲活動
近年開展的數學游戲活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從最初的數學手抄報、口算筆算大賽,到開展24點、智力七巧板,再拓展到后期的華容道、魔方等數學游戲,游戲活動內容日漸豐富。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對數學的熱情日漸高漲,從“聞之色變”到“見之心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很多曾經“平平無奇”的學生在數學游戲中大放異彩,搖身一變成為24點速算高手、華容道速滑達人,別人羨慕的目光讓他們收獲了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逐漸在數學課上“挺起胸膛”,煥發自信的光芒,更加積極地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中去。
二、評價目的的發展性
不論何種活動形式,設計的目的都是希望學生的能力和知識得到發展,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得到提高,通過評價對后續的學習活動起到正遷移的作用。因此,在開展評價活動時,不論評價的主體是誰,都應注意以正面評價為主,以鼓勵性語言為主,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優點,通過反復激勵使“閃光點”逐漸擴大,最終成為閃耀的“太陽”。如,在每個“大單元”學習結束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小組成員進行互評、再到小組活動的他評,最后結合教師評,填寫每位學生的“點贊卡”,通過多主體進行評價的方式為學生提出3-5個值得“點贊”的地方,在獲得肯定的基礎上再提出1點值得改進的建議,明確前進和發展的方向。
三、評價工具的新穎性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可供使用的教學評價工具增添不少,從傳統教學模式的獎貼紙、表揚信、給小組加星星、畫小紅旗等,到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具體細化到每一位學生的課堂表現,還能實現家校互通,新潮的評價工具顯然更受學生的青睞。如,課中從普通的PPT發展到希沃白板的應用。在日常學習活動之余,教師可以設置各類適應學情的游戲活動,在消消樂、PK等游戲中消化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除此以外,“班級優化大師”等軟件可以實現教師對學生個人或小組進行點評,根據教師開展的教學情況,可自行設計“贊揚”或“待改進”的細化內容,課中可根據學生的表現實時對學生進行量化管理,還能通過App將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通過更簡單明了的方式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現,很好地實現了家校互通。
四、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傳統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學習情況評價的主體往往是教師。在“以生為本”的各類教學模式開展后,評價主體不斷豐富,加入了自評、他評、小組評等形式,更可以通過各類成果展示的形式展現自己的學習過程,評價的方式也不再拘泥于練習題、問卷,通過新穎的信息技術工具實現了更多豐富的評價形式。“大單元”學習完成后,“點贊卡”的實施可給予學生通過自評對自我進行肯定、通過他評和小組評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通過教師評的方式肯定和展望自己的機會。
五、評價活動的學科融合性
在設計評價活動時,可適時關注學生學習的其它學科所存在的共通性知識,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設計評價活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身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如,六年級學生在學習分數乘除法時,課本練習恰好提到科學課程學習的齒輪問題,教師就可以綜合數學與科學的相關知識設計一份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知識,在分析中發展自身能力。又如,學習立體圖形時,可以結合美術知識,通過折紙的方式折多面體,鍛煉分析與推理能力,發展數學美。再如,練習的情境設計,可以結合語文的文著閱讀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在文本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同時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
六、結語
評價活動依托于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方能開展,又服務于學生的能力提升,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前進的過程。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與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活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多學科融合的評價活動、與時俱進的評價工具,為不同的學生創造獲得正面評價的機會,提供“適合的教育”。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知識體系不斷得到鞏固和豐富,情感、態度、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提升和發展,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數學學習自信心得到鞏固,真正實現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的的情感、態度、能力與價值觀的評價目的。
參考文獻:
[1]王九紅,張婷.“適合的教育”評價:困境、特征與實施——基于南京市天正小學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視界,2021,190(4):49-53.
[2]羅銳,付祥.“適合教育”視域下的“慧雅”數學課程構建實踐研究——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1,65(1):112-113,107.
[3]李偉民.基于適合教育的“精準彈性育人”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1,560(10): 5-7.
[4]丁銀川.立足“四個喜歡”辦“適合的教育”——江蘇省沭陽縣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中小學校長,2021,279(7):34-37.
[5]梁濤.小學數學適合教育的“四化”策略——以認識人民幣為例[J].讀寫算,2021,1198(15):87-88.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