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漾



【摘要】詩歌單元的教學內容廣泛、拓展性強,適合作為單元整合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探究內容。在詩歌單元整合教學中,講求“分析—連結—組合”。分析指要厘清詩歌單元內在學習邏輯,把握詩歌單元學習要素的逐層滲透方式。連結是根據單元課內、課外雙線并行的編排特點,打破常規的單篇教學模式,調整順序。組合則要求教學中要發揮“教科書教學、讀整本書教學、語文實踐活動教學”三大板塊間的聯動功能,通過任務設置,驅動學生感受詩歌之美、欣賞詩歌之真、展示詩歌之雅。最終,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積極的生發。
【關鍵詞】小學語文;四年級;詩歌單元;單元整合教學;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整合”的概念提出立足于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排形式。統編版語文教材將每一冊的課文按照主題、文體等依據,劃分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設置“單元導語”,明確語文要素,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了主線。如果單純圍繞“單元導語”去落實教學活動,單元的整體性并不夠突出。而“單元整合”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結構方式。一方面整合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通過分析—連結—組合,將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意識、有條理的重組,達到課內資源的整合效果;另一方面,單元整合所帶來的效率提高,又能將節省的時間,分配到整本書閱讀、語文實踐活動當中。這樣,既整合了教學內容又能夠整合教學方式。因此,單元整合教學的模式對于教學內容廣泛、拓展性強的詩歌單元來說非常具有實施意義。
一、要素分析,逐層滲透融合
本教學單元圍繞“現代詩歌”這一人文主題,編排了冰心的《短詩三首》、艾青的《綠》、葉賽寧的《白樺》及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四首現代詩歌。同時,本單元也是統編教材編排的第二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單元。也就是說,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要與綜合性學習活動兼顧安排、穿插進行。單元的語文要素明確指向兩個方面:閱讀訓練要素和表達訓練要素。其中,閱讀訓練要素為“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表達訓練要素為“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和“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這兩點要素滲透本單元的各個部分內容,串連學習素材,由淺入深地實現要素訓練。
然而,如何將學習要素真正落實,讓學生在詩歌單元的學習后獲得對應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結合每課課后習題的訓練指向,來分析出單元學習要素設置的邏輯與滲透的方式。
語言感悟能力方面,從《短詩三首》提出的“反復朗讀”到《綠》和《白樺》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讀”,這些朗讀要求都是為學生感悟詩歌語言、了解現代詩特點作鋪墊。短小精悍的詩句式整齊,節奏感強烈,適合反復朗讀、投入激動的情感,學生從短詩中更容易把握排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的優點,朗讀過程也更容易把握語言節奏、感悟情感遞進。后面再學習中篇幅的現代詩歌,學生就能依托熟悉的排比句式、對稱句式,去把握對中長篇幅詩歌的朗誦,進階到有感情地朗誦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在課后習題中,多次提到“感覺”這個詞語,讓學生針對詩句中的一個詞(這個詞常常是一個有比喻義的意象)或者幾個詞組進行理解,交流感受,也是在一步步地訓練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從解釋一個詞(或詞組)到描述一個詞(或詞組),實質上就是通過說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這里的想象,可能是一幅畫面,可能是一個場景,可能是詩作與學生貫通的某種情感,也可能是藏匿于生活中平時未來得及放大的點滴。
語言運用能力方面,其要求的滲透更多體現在每課后面的“活動提示”。在開始接觸現代詩歌時,注重的是“厚積”,也就是對于現代詩歌進行一個廣泛的、沒有限制的收集與摘抄工作。學生剛接觸現代詩,學習的就是選自《繁星》的三首短詩。那么,教師可以相機進行一個0.5課時長的《繁星》詩集導讀,在導讀課外閱讀書目的過程中,也給學生“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做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指導,即以課文相關的內容為出發點去尋找書籍資料、網頁資料。隨著課文詩歌學習的深入,中后期就要將“厚積”逐漸轉化為“薄發”——一“發”于口,用口頭表達的方式仿照一些句式鮮明的詩句說一說,二“發”于筆,結合課文詩歌的主題,去進行詩歌的創作,如,學習《綠》后,仿照1-3小節,去描寫一種顏色;學習《白樺》后,仿照文中的詞語排列,去描寫一種植物;學習《在天晴了的時候》后,用詩的形式,寫寫自己看到過的雨后天晴的景象。從仿詞形、仿句式再到逐步放開形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能從“爬”支架,到不用限定支架也能“爬”。
二、板塊聯動,優化學習過程
單元整合教學,“整合”是關鍵,整合的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這里的教學內容,不能單純著眼于課本這“一畝三分田”中,整合的教學內容,應是以單元要素為主線串連起來的課內外資源,應是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的拓展出來的多樣化學習形式。對此,特級教師李懷源老師也提出了單元整體教學是在完成教科書教學的基礎上,與教科書的單元相聯系,每個單元都包含整本書教學和語文實踐活動教學。他認為,單元整體教學分為三個板塊:教科書教學、讀整本書教學、語文實踐活動教學。“這三個運行模塊以單元的語言文字運用為基本的整合點,完成常規語文教學基本任務,同時又突出各個板塊自己的功能。”在詩歌單元的整合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根據這一理論設置教學板塊,打破常規的單篇教學模式,調整順序,適當重復地運用材料,發揮板塊間的聯動功能。
(一)雙線并行,有機融合
詩歌單元作為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單元,單元后面設置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不應該視為一個單獨的課時,它應當將最終展示的內容分解成階段性小任務,恰當地安排在不同部分的教科書教學當中,讓學生先逐步積累、再加強感受、然后獲得成果、最終樂于展示。所以,詩歌單元的整合教學,可以分為兩條學習線:課內學習為主線、課外積累為輔線,雙線并進,同步配合,從而達到課內外學習資源、學習方法的有機融合。(具體見下圖)
當明確課內主線和課外輔線兩條學習線后,教師接下來就是思考怎么教的問題了。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我們認識到,教師在學習活動中,充當的是“導師”的角色。教師需要盡量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賦予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讓學生的潛力得到發揮,自己能夠多角度地進行閱讀與思考,才能夠盡可能地擴大學習的范圍。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將教科書教學、整本書教學及語文實踐活動三個板塊進行教學組合考慮,并且設置適當的學習任務,帶領學生進入詩歌學習的充盈環境,達到整體板塊聯動、讀寫講演結合、分步有序推進。通過對單元內容的整合,我們可以設置以下學習任務。
三、多元展示,助力學生長遠發展
學生在詩歌單元的學習中,參與了許多學習活動,也累積了許多學習成果,如果最后的成果呈現僅僅依靠一本詩集、一次詩歌朗誦會,那么平均到每位學生所擁有的展示會就太少了。因此,盡可能地整合展示平臺、提供多元的展示機會,更能使學生的詩歌學習產生更長遠的激趣效果,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學鑒賞與創作信心。
(一)課前一分鐘:個性展示小平臺
詩歌單元的學習初期,我們便布置了多途徑搜集自己喜愛的詩歌進行摘抄的課后任務。摘抄任務是為了積累與初步感受詩歌,但同時,摘抄又是一種比較枯燥的學習工作。為了避免學生陷入“為抄而抄”的困境,及時的展示機會就很有必要。于是,我們將班級常規的課前一分鐘演講與詩歌分享結合起來,讓學生帶上自己的摘抄本,讀讀(背背)喜歡的詩,分享自己喜歡的原因或者自己的解讀。同時,教師也提供了演講模板“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是我從……摘抄到的一首小詩……(詩文朗誦)我覺得……”讓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更自然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強化了多途徑收集資料的意識。將課前一分鐘的時間與詩歌摘抄分享的活動聯系起來,只需不到兩周的時間,就能夠讓全班的學生獲得展示個性作業的小平臺,既解決了每周語文課時緊張的問題,又讓詩歌的芬芳溢向其它課堂。
(二)詩歌朗誦會:小組合作大平臺
區別于課前一分鐘的個性分享,詩歌朗誦會會將展示重心定位在小組學習成果的的展示上。一方面,鼓勵創新朗誦表演方式,提高詩歌朗誦的篇目數量(或篇幅),盡量以詩集編排的詩組來進行朗誦;另一方面,對學生的朗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使用合適的語氣、恰當的情感、自然的姿勢進行詩歌朗誦。過程中,學生除了采用常規的詩配樂朗誦之外,不乏涌現一些非常具有創意的小組展示形式,如,模仿《朗讀者》節目的訪談+朗誦的形式、情景劇朗誦形式等。在展示過程中,小組成員加深了對小組詩歌作品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詩歌的真、善、美。
(三)童詩電子刊:定格創作新進步
在學生的詩歌創作興趣被激發起來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季節、節日、時事、生活等內容設置主題,布置創作任務,讓學生多寫多練,在短短小小的兒童詩創作中,體會文字與想象碰撞的魅力。而伴隨著大量的童詩創作,也需要給予學生一個能夠及時更新、及時展示、及時分享學習的平臺。如果采用傳統的紙質詩集制作,排版、印刷費時費力,而且創作的時效性、興趣的當下性也有可能錯失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將學生的詩作以電子雜志刊物的形式進行發布,既能夠及時記錄學生的新創作,又能夠更好地抓住學生的激趣點,保持學生對于詩歌創作的熱情與興趣。
總之,無論何種形式、何種平臺的展示與分享,都是為了不斷豐富和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分為,構建生動、活潑的“學習場”。在“單元整合教學”的落實過程中,生本課堂要更加凸顯,把探究、梳理、運用的主動權交換給學生,把評價、鼓勵的標尺放給眾人,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得到提升,他們也將真正享受到學習與成長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李懷源.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理論與實務[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28-51.
[2]朱澤光.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設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9):135-154.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