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
摘要:如今,我國高職院校已漸漸把課程思政當作人才培育的一大重要內容。高職院校必須在深度掌握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前提下,努力推動課程思政創新改革。尤其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的主客體、載體等都產生了較大改變,這意味著高職課程思政教育也要有所變化和革新。基于此,本文展開對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和實踐的分析,自理論層面著手,針對現狀問題加以探究,希望可以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必要參考。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高職 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
高校必須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按照各大高校的具體實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促使專業課程和思政的同步開展,通過協同效應來提高教學質量[ 1 ]。在這一方針的引導和鼓勵下,各大高職院校紛紛展開現代學徒制、課程思政活動,歷經多年探索嘗試,已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累積了不少寶貴經驗,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我們需高度重視,對癥下藥地施行進一步改革措施,從而推進課程思政的高效落實。
一、現代學徒制和高職思政教學體系理論簡述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各大領域都非常看重和需要實用性、技能型人才。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國教育部頒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相關意見》文件,其中明確提出要在我國展開試點,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化現代學徒制。此后各大高職院校先后組織建設現代學徒制體系,這也慢慢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育的關鍵方向。其實對高職院校來說,現代學徒制是對傳統教育的創新,更為看重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是企業和高校共同來培育學生的技能、教授學生專業知識,是高職院校和當地企業聯手一同培育實用性、技能型的高優人才。
課程思政最初是源自于上海,業界對其具體界定是,將思政教育理念放置到人才培育的全課程中,以思政教育和課程教學的結合,促使思政和人才培育同向并行,從而最大程度發揮出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應。一般來說,高職課程設立包括三類,依次是思政理論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盡管這三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定位有所差異,但在思政育人角度上,是具有共同性的,都是在思政教育理念下進行,都為了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現狀和困境
1.教學主體思政意識偏低
伴隨著現代學徒制的發展和推廣,教學主體慢慢從老師朝著老師、企業導師轉變,當中,很多學校老師對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都存有理解誤區,他們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師、思政課程部門的工作,和自己關聯不大,所以對自身要求有所懈怠,沒有及時更新思政教育理論內容,也未加強自我思政素養提升,同時對于學生思政方面的引導也較少。高職院校很多老師的就業經歷只有教學,并沒有在企業工作的寶貴經歷,所以很多老師基礎知識、理論架構比較完善扎實,但實踐經驗、實操能力則有所缺失,無法更精準地提煉思政教學素材,也做不到有效地展開思政教育活動[ 2 ]。
校外企業導師則應該發揮這方面作用,彌補學校老師的不足。但眾所周知,企業的目標都是為了盈利,因此部分企業之所以和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純粹是為了找尋廉價勞動力,剝削學生勞動價值。很多技術人員也是只看重技能,漠視思想道德,沒有匠人精神,唯有功利理念。很顯然,如此導師和環境是沒辦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思想道德品質的,也無法將我國的大國制造、大國工匠等精神弘揚和傳遞。
2.考評體系有效性偏低
伴隨著現代學徒制試點的發展,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密度越發頻繁,并不斷探索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以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但現實中發覺校企雙方無法展開高效考評,究其根源,主要有兩點,其一專業課考核方式不夠多元。考核方式大部分都是采用日常成績、期末成績綜合法,日常成績中包括了考勤、課堂表現等,期末成績包括卷面考試成績、論文、報告等。后者占比高達60%。專業課老師更為看重技能,而忽視了素養,更重視對知識技能點的教授,而沒有及時指導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尤其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行為等方面沒有建立綜合化科學化的考評體系。其二,考核主體過多。企業方面,不管是實訓階段還是頂崗實習階段,因為企業生產規模、運營范疇、技術能力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各有相應的考核機制,學校方面,通常也因為無法依據企業特征訂立相適應的考核方法,所以也有自己的一套機制,從而出現考核主體較多的問題。
3.頂層設計匱乏,各部門協同性偏低
高職院校通常需聯系自身特征、學生具體需求來實行課程思政的創新改革,建立三全育人系統。可實際上,很多高職院校都沒有建立大思政格局,沒有進行思政教育資源的統一,也未將全部資源都運用到大思政課程中。究其根源,有以下兩點,第一,學校管理層重視度不夠。把思政教育工作單獨交給了人文系、基礎部、學工部等相關部門負責。學校對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問題、思路、戰略、規劃等沒有展開深入探究,也沒有聯合其他部門進行協同培訓。第二,隱性思政教育諸多載體沒有獲得充分利用。還有一些思政教育活動流于形式化,內容單一乏味,師生參與積極性都比較低下,甚至會引發學生抵觸,非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而還阻礙了課程思政的實踐。
三、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
1.實現部門聯動,進行頂層設計
課程思政是總體化、層級化、協同性的工作,堅持頂層設計是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基礎,因此黨委必須親身掛帥、教學領導要帶頭引導、職能機構要形成聯動配合、二級教學機構要最大化執行。教務處、黨校、高職研究所等要最大化發揮出行政功用,訂立有關制度準則,自制度層面為課程思政的創新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人事處、科研處等要予以全力配合,促使思政育人工作更深層次創新變革。同時,二級教學單位要全方位扎實有序地推動思政教育活動,如壯大師資團隊、完善理論知識、創新教研活動。人文系、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的思政專業老師要對其他學科老師予以全面業務指導,輔助其他學科老師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校企合作機構、實訓處等要加強和企業的溝通,實現思政教育的實踐落地。
2.大力開發思政資源,打造和諧育人環境
其一,訂立專業學科課程標準,高職院校中,課程培養目標要從整體目標、知識教學目標、技能教學目標進行制定。改良后的課程目標要增加素質教育目標,從而提高課程思政的引領性和實效性。要鼓勵思政老師積極參與到其他學科課程標準的訂立中,從而改善思政和其他課程的比重失衡問題。其二,自專業當中挑選出幾門試點課程,按照校園文化特色、企業訴求等從中深挖有價值的思政教育資源。像體育課中加入女排精神,創新創業課中加入長征精神等。借助于情景設立、故事分享、團隊體驗等趣味方式來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3.創建統一化評價體系,提高教學質量
課程思政考核體系需遵循三大準則,第一確保政治方向的準確。專業課老師要時刻注意,把握思想的準確性,充分發揮在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主導引領作用。其二,思政和專業的深層次融合。對課程進行精心設計規劃,把思政教育內容貫穿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從表及里,從點到面,實現教學、實訓、工學、畢業設計實習等全過程的思政內容貫穿。其三,同等重視過程、結果。過程當中,老師要注意思政內容和教學內容是否完美結合,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塑造積極的人生態度。結果方面,要注意是否真正提升了學生的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有無建立愛國主義思想、工匠精神理念等。課程思政的考核評價必須要實現過程和結果雙指標的重視和考核,如果單一看重過程會引發形式主義,如果單一重視過程,會滋生功利心。
4.根植于企業文化,培育并創新匠人精神
思政課程改革實踐中,專業課老師要深入一線,了解各行業各崗位需求、內容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特征及企業需求,挖掘企業文化以及本地經濟和企業發展的共性點,實現企業價值、理念、精神和課程理論實踐的結合,大大提高課程思政的實踐效用。同時學校要吸納企業實務專家、導師等參與到學校課程思政教學中,建立校企雙主體制度,推動思政理論和實踐的協同發展,在實訓、實習等階段,要推動學生思政教育自理論向實踐的轉化,企業導師要予以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匠人、創新等精神,實現學生思政理念價值的進一步升華。
5.將思政實踐與勞動教育相結合
高職院校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課程,但可以對學生展開各方面的勞動教育,因為勞動教育和思政課的結合,會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大國工匠精神。所以學校可以組織各項勞動教育活動,比如設立勤工助學崗,像圖書管理員、教師助理等,一方面為經濟條件差的學生解決生活困難,另一方面也增加學生的見識,從實踐中引發學生更深層的思考,培養他們艱苦奮斗、勤勞堅韌的品格。同時還可以設立校園日,選擇固定的日子展開勞動教育,可以使各部門互助勞動,也可以是某一職業主題勞動,幫助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建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此外還可以組織各類校內外公益活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幫助他人、奉獻自身力量的樂趣和價值。
四、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教育部頒布的諸多文件中已確切指明現代學徒制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必須將立德樹人當作教育核心,實現思政教育在全課程中的貫穿,進行全方位育人,促使我國高職教育邁入全新發展局面。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要積極響應號召,改革和創新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推動高職院校思政育人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項目“現代學徒制下湖南高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C33。)
【參?考?文?獻】????
[1]舒兵.雙主體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學生思政工作機制創新研究[J].岳術學院學報.2018(02):43--46.
[2]黃衛平.先帶學徒制改革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挑戰與對策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