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安
【摘要】實行主題教學,是實現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是突破部編版教材內容多、時間緊困境的具體方法,也是開展深度教學的必要抓手。文章依據教學實踐、實驗觀察和文獻研究,立意學生核心素養,探討以主題建構,開展深度教學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主題教學;深度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8—0082—04
2017年教育部頒行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將幫助學生養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提議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設計教學主題,優化課程內容[1]。自2018年起,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在各地漸次推進。新教材敘事語言簡練,但知識容量大大增加,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反映挑戰性大。鑒于部編教材的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可嘗試實施主題教學,以主題統攝具體課程,整合教材內容,涵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
2017年新修版課程標準提出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這五大核心素養,這些素養是中學生必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新教材特色鮮明
全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歷史敘述和評判中,融入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思維導向。從生產力發展、人民群眾與英雄人物等若干動力角度,演繹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教材以通史為體例,以政治史為主線,勾連經濟、文化,從文明起源,述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歷史的延續性。
(二)新教材注重德育滲透
《中外歷史綱要·上》涉及諸多典型性、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人、科技、文學藝術等,展現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有利于增強中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認同。新教材也凸顯了民族團結、國土意識、海疆意識,突出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理解教育,體現出極強的時代性。
(三)新教材圖文并茂、內容豐富,適合學生學習
縱觀綱要上下,幾乎每頁都有兩到三幅圖片,不但增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印證了相關史事,也開闊了學生眼界,有利于鍛煉其觀察能力。課文設計了“人物掃描”“相關史事”“材料研讀”等內容,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材料,便于激發其學習興趣,訓練其自主學習、史料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思維能力。
(四)新教材內容刪減得當,反映了歷史的完整性
《中外歷史綱要》增加了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所缺失的東漢、兩晉、五代、歷代農民起義等內容,增加了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農奴制改革、意大利統一等具體史事,讓歷史敘述更完整,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歷史的演進。
(五)新教材也存在知識容量大,課程內容多而教學時間緊的現實窘境
從課程內容來看,每一課6頁內容,基本六七千字,上下兩冊57萬多字,而且課程內容時間跨度大、涉及領域廣、出現概念多,但表述精煉。在教學中,講什么、講多少、講到哪個程度,怎樣在兩學期內完成《中外歷史綱要》上下的教學任務,如何落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歷經實踐,主題教學是當下突破教學困局的一條有效途徑。正如譚方亮老師所言:“主題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師構思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和根本意圖,是教學目標最主要的體現。”[2]教學主題是一節課的核心線索,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它能提綱挈領地統攝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探索研究,高屋建瓴地涵育學科素養。
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立足學科核心素養,提煉教學主題,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至于主題的提煉,可以從課程知識的內容中確立,可以從知識的邏輯關系中梳理,可以從社會時政熱點中提煉,也可以從學術研究成果中借鑒。比如,“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可從知識邏輯中提煉主題“容·融·榮”,三國至隋唐之際,南北文化、中外文化、民族文化、多元藝術,共容共存,相互吸收,走向融合,促成了隋唐文化的大繁榮。如“兩宋的政治與軍事”一課,也可從課文內容中提煉主題“困局與革新”,五代時期政局紛亂、禮崩樂壞的困局,在宋初經加強集權、分化事權得以革除,至北宋中期卻因宋初改革再度陷入積貧積弱、冗兵、冗官、冗費的困境,王安石變法為破局而出,卻產生新的黨爭、傷民等問題,以此讓學生體會改革的意義與艱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主題提煉,還需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
(一)創設歷史情境,增強學生體驗感
1.創設情境,要注意細節刻畫。特級教師戴加平認為:“一節好的歷史課,應當有故事(細節)的渲染,有學習方法的滲透,有靈魂的燭照。簡言之,是應當有趣、有法、有味。”[3]故事的渲染,能夠營造鮮活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既能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喜歡歷史,又能拉近現實與歷史的距離,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比如“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講述戊戌變法,可以設計譚嗣同臨刑的細節,以慈禧太后下令以鈍刀砍殺譚嗣同二十余刀后方才斷氣,與譚嗣同從容赴死、慷慨就義的悲壯之舉作對照,令學生神入歷史地體驗晚清政局之惡,愛國志士之烈。無需言傳,學生對先賢熱戀家國故土的歷史同情、對志士為求民眾覺醒而勇于流血犧牲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2.創設情境,重在問題設計。問題是思考的來源,依托歷史情境,設置恰當的問題,能將學生帶入歷史場景,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問題設計中,要緊扣教學主題,貼近學生認知,還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問題的思維價值。學生的知識是自我建構的過程,因此,問題設計要照顧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漸次深入,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能思考和解答的問題。
3.創設情境,要傳遞人文之美。歷史學科,不止啟迪思維,還要發現價值和傳遞人文精神。《中外歷史綱要·上》也從三個方面給學生傳遞人文精神。一是通過歷史人物的人格美,向學生傳遞做什么人、怎樣做人的價值追求;二是透過革命先烈的信仰美,教學生思考在當下該追求什么和怎么追求的問題;三是依托與時俱進的智慧美,引導學生解決學習什么、怎么學習的困惑。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拓寬史料來源,在主題教學中創設歷史情境,彰顯歷史學科的人文之美。
(二)精選挖掘史料,提升學生思維力
教學主題,猶如一節課程的中心論點,需要論證,需要相關史料的支撐。歷史教師要根據提煉的主題,結合教材、歷史文獻、名人論著等材料,進行選擇、挖掘和拓寬,以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精神和能力,傳遞給學生歷史解釋的方法。史料實證能力,課標要求甚高。不僅要求學生能從史料中提取相關信息,還要能在史事與現實問題論述中,運用史料作為論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更要能夠分辨不同歷史解釋,且從史料來源、性質和目的等多個方面,說明導致這些不同歷史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最終實現學生可以自己搜集、甄別史料,論證以往說法或提出自己的歷史解釋的目標[4]。
1.具體教學中,精選史料,引導學生正確解讀史料內涵是前提。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作為課程設計的主體,歷史教師要選擇易于學生閱讀和理解的史料,以節省教學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較之于以前的幾種教材,部編版教材中史料更豐富,傳遞出史料實證的思維導向。課本是學生歷史學習的主要材料,因此,教學中首先要考慮教材史料的運用和解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和微觀的個人思想正確理解這些史料。
2.史料的選擇和挖掘,要服務教學主題。相似的史料很多,教學中要緊扣教學主題,選擇最典型性、最能說明問題的史料,選擇闡釋同一主題的史料。比如,“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一課,可以“秦的統一和滅亡”為主題,于是荀子論秦的史料,就可以這樣挖掘和拓寬:可以用吏治良好的史料,解釋秦統一;可以從秦統一后吏治變壞,來闡釋秦的滅亡;還可以從荀子與范雎、李斯論道,解釋儒、法兩種治國之道的優劣。這樣不僅有利于凸顯教學主題,還能升華教學立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3.史料的挖掘和拓寬,要立足于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運用史料,創設歷史情境,精妙設計問題,聚焦學生核心素養涵育。可以選用觀點相異、甚至相左的史料,讓學生概括不同個體對同一問題認識的差異,培養學生從不同視角看問題的意識。其次鋪墊時代背景、個人經歷等材料,讓學生分析材料觀點差異的原因。最后讓學生搜集新史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訓練其搜集、鑒別史料,利用史料論證問題的史料實證素養。
(三)重視圖表運用,培育學生時空觀
時間與空間是歷史的存在方式,是歷史最大的特征。時空的把握,是我們認識歷史、重構和解釋歷史的起點。對歷史事件的考察,要將其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做具體的、動態的分析和把握[5]。部編版教材以通史體例編寫,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但是部編版教材同樣也存在著知識內容多,時空跨度大,學生建構困難的問題。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有意地整合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時空觀。
1.多用地圖,讓學生直觀感知歷史。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利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歷代疆域圖,從時間的推進和空間范圍的視角去說明中國歷史的發展和變化,進而將人物和史事放在特定時空框架下去認識和探究。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標注重大事件發生的地方,重要民族或政權分布的范圍等,增強其時空觀念。
2.構建時空,讓學生辨析歷史問題。在直觀感知歷史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對重大歷史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建立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邏輯關系。歷史教育家趙恒烈先生指出,將歷史事實放在與其他諸多歷史事實的關系中去,就能揭示歷史事實的本質,形成歷史概念[6]。在課程設計中,在主題統攝下,運用大事年表,利用相關史料,配合地圖等資料,幫助學生搭建特定的具體時空,然后立足學生主體,或勾連事實,或據理推理,設置由淺入深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感受歷史細節,探索影響“人”“事”發展的因素,同情地、歷史地審視歷史的發展[7]。歷史是發展變化的,也是不斷延續的,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人”“事”的變遷,只有在廣泛聯系的網絡中,在當時特定的時空下,才能得到相對合理的理解和解釋。
3.串聯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困難在于知識點碎、時間多、頭緒雜,難以形成體系。所以,在課程內外,歷史教師要適度做好知識體系化的表率與引導。利用時間軸,串聯史事,既能增強學生的時空觀,也能幫助其建立起相對完整的歷史認識,便于其更好地理解歷史的變遷。
4.列表比較,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引導學生比較同時代中外歷史或不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比較同一地區或同一國度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演進,分析差異,概括相同,探尋歷史的多樣性與延續性。不但能鍛煉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的學習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養成“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開闊國際視野,樹立正確文化觀”的家國情懷素養[8]。
(四)注重人物渲染,培育學生家國情懷
歷史教師朱能認為,歷史課堂是學生、教師和歷史人物三者的相會,教師的職責是將歷史人物引薦給學生,并引導學生理解歷史人物的選擇[9]。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將創造歷史的人引入課堂,才能讓課堂活起來,才能收到歷史教育的作用。
1.歷史人物的處事方式,能豐富學生的間接經驗。無數的歷史過往,總有與學生現實生活選擇中驚人相似的地方,如果學生能于時人立場上理解當時選擇,無疑能豐富其自身的人生經驗,有利于在以后面臨問題時冷靜、理性地選擇應對方法。如韓信受胯下之辱而成大事的事跡,是隱忍克制和寬容大度的智慧;如管鮑之交中的不計前嫌的胸懷,是朋友間信任友善力量的彰顯;如范仲淹等貧寒宋儒的艱苦求學經歷,是自強不息精神的詮釋。
2.歷史人物的精神氣節,能熏陶學生的家國情懷。俗話說,最好的教育是榜樣。歷史教學中,若能適當樹立幾個典型人物,敘述其故事,定能收取立德樹人的成效。比如,學習遼宋夏金元文化,展示關學祖師張載的“橫渠四句教”,讓學生體會宋儒胸懷天下、傳承文化、開創太平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敘述林則徐在晚清變局中的隱忍堅持、不計得失,不但能令學生更好地理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內涵,而且還能讓學生受到林則徐雍容大度、熱愛家國精神的熏染。
綜上而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涵育,是一個復雜艱巨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歷史教師用心揣摩課程標準、教材表述,廣泛閱讀,搜集史料,精心設計環環相扣的每一個教學主題;營造具體的歷史情境,增強學生學習體驗;還需要精選史料,用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小心地進行史料實證;用好圖表資料,增強學生時空觀念;塑造鮮活的歷史人物,培育學生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2]譚方亮.歷史主題教學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2016(04):36-38.
[3]戴加平.好課三要素:故事、學法、靈魂——“一節好的歷史課”標準之我見[J].歷史教學,2014(11):46-48+65.
[4]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2-43.
[5]陳勇略.略論錢穆的歷史思想與史學思想[J].理論研究,1994(02):47-62.
[6]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6.
[7]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8(01):109-115.
[8]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6.
[9]朱能.制度史課堂教學里的“他”[J].歷史教學,2016(03):21-26.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