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海
摘 要:在給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作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提高和升華,往常老師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課堂之中,探尋如何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指導和教學。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作業指導,才能使上課所教學的知識點最大化的被學生所接納吸收,為此本文就針對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指導進行分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有效指導;分析
就筆者對于現在小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實際情況分析,發現很多學生在面對語文作業時存在抵觸厭煩心理,一整天的學習下來,班級很多學生都不愿意進行課后作業的完成。在此環境之下,隨著新課改雙減政策落實,老師更應該深入思考、探尋,怎樣才能改變原有作業布置的弊端,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真正做到有效設計作業。當然對待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作業形式,對作業難度也要重新定義,這樣才能使大家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也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完成作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安排學生作業做到科學有效多元化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現在老師在給學生進行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不能再按照往常一樣采用填鴨式的作業布置方式,只注重于學生對于紙質作業形式進行重復訓練,而更應該注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分析能力、語文判斷能力、語文應用能力提升。其次,在進行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意提升學生自己的解決問題能力,讓學生自己感悟思考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除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安排文字性的作業外,還要嘗試安排閱讀性的作業以及實踐性的作業,并且這三種作業布置時需要穿插。筆者在進行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一部分是要求學生記憶的知識點,選擇文字形式進行作業布置,但是老師會嚴格的把控文字作業的量,在小學生世界里并不是作業的量越大學生才能對知識點記憶的更加深刻,而是要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多次少量的進行作業布置,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高效的完成作業。往往大量的作業進行填壓式的布置,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進而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只是單純做作業的機器絲毫沒有走心。其次對于閱讀性的作業來說,一定要以啟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為主,不要強硬的確定某一書籍,讓學生在自己的興趣下選擇合理書籍老師把關即可,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達到閱讀作業的目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布置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學校環境,不能有跨越年齡性質的活動,要努力將課內外的知識相結合。這樣多元化的作業布置形式,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和鍛煉。
二、做好教師職責,校內作業不帶到校外
對于小學語文老師來說,并不是在課堂上講解完課程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還需要在積極的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根據學生有問題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點對點的補充教導,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困難點逐步減少,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筆者會在每一周時間里單獨拿出一節課為學生進行答疑、復習之前所學的知識。并且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給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置不同的作業標準以及作業形式,例如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對生字詞進行學習記憶,是語文學習打基礎的關鍵時期,但是低年級的學生生性比較貪玩好動,剛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也沒有完成課后作業的習慣,為此筆者會選擇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作業寫作。高年級的學生相較于基礎知識來說更要培養他們語文邏輯能力,思考能力,為此老師會加強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給學生適當安排一些與課內知識相關的綜合實踐類活動,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作業完成積極性,讓作業真正成為學生的樂趣而不是學生的負擔,這種作業布置形式和作業完成方式才是老師對學生作業的有效分析指導。
三、對待布置作業一絲不茍,認真批改
往常在填鴨式作業布置形式下,很多老師布置完作業就忽略了學生的修改環節,甚至有些老師面對學生的默寫抄寫作業,只是收上來看都不看就直接扔掉。但是現在面臨著嚴峻的教育教學環境,老師對于作業的合理編排和批改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作業修改環節,針對每一名做學生實際做作業情況,有針對性的給予指導,讓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得以提升,使作業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利器,老師面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溝通交流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及時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老師也可以單門在語文課堂之中設立課堂答疑時間,對于學生的作業布置完成情況及時反饋,有完成較好的需要進行表揚,完成不好的及時批評,能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貫徹落實,更加要求老師必須要在小學語文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導分析,根據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真正加強作業的多樣性、有效性,使學生更加高效的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朵麗. ?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指導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2020(0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