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歷史遺跡、古代禮儀、儒家文化等,從小學到高中,語文都伴隨我們了解、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高中語文在包含現代文教學的同時,更側重文言文教學。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講沒有現代文明了易懂,學習起來相對難度大一些,本文以傳承傳統文化為目的,深入探索如何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以及如何優化文言文教學。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優化
前言:高中語文涉及到的文言文內容廣泛,選文體裁豐富多樣,這些作品大都是古代歷史的見證記載亦或是古代文人墨客直抒胸臆的看法觀點,學習這些文言文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和古人一起感受歷史的滄桑變化,同時還能感受古代的傳統文化。因此,優化文言文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努力發展的方向。
一、有效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學生接觸文言文較少,沒有一定的基礎,面對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時難免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教師要多花時間和心思在文言文導入的創新設計上,在一開始的導入環節,就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將學生的目光集中到文言文的學習與研究上來。
如在教學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時,教師可以先由學生熟悉的作者引入,教師讓學生回憶杜牧的詩歌,從詩歌中讓學生感受杜牧具有的家國情懷,從而引入杜牧在寫本篇文言文時的現實處境,讓學生猶如情景重現一般地回到阿房宮旁邊,和作者一同感受。如果有條件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在網上搜尋一些視頻在大屏幕上進行投放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也可以在網上尋找一些優質的、情緒飽滿朗誦音頻,讓學生和作者感同身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感受唐朝的歷史,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成功引入這篇文章之后對文章的手法、方式進行賞析和講解。學習興趣才是學生堅持學習源源不竭的動力,教師要有效引入文言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好奇心。
二、創新教學,提高學生翻譯能力
高中文言文都是具有大格局、氣勢磅礴之作,通過文章的閱讀與理解感受情景的浩瀚與偉大,當然古人的說話方式和語言與現代文區別很大,學生要想深入體會文言文格局,還需要熟練掌握文言文的翻譯技巧,包括文言文虛詞、固定的文言實詞以及句式、用法。同時掌握文言文的六種翻譯方法,即留、刪、換、補、調、貫。秉持著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達到文言文的翻譯要求。
如在教學《論語》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這一句時,要抓住關鍵字詞,教師最好先讓學生自己查閱文言文翻譯詞典進行翻譯,一來可以鍛煉學生自我學習和翻譯的能力,二來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記住所查過的文言字詞,一舉兩得。學生通過查閱“慍”,得知是“生氣”的意思,課下學生要將學過的文言字詞積累在筆記本上,日積月累,學生會掌握越來越多的文言字詞,基礎也將得到很大程度的夯實。這句話教會了學生做人的道德修養、學習的方法以及對友情的珍惜,即學習過的內容要時常溫習,有朋友從遠方來要快樂地迎接,陌生人不理解自己也不要生氣。孔子的儒家思想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具有現實教育意義,儒家思想注重以人為本,以人性為主體,儒學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括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等等內容,通過《論語》的學習,學生明白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系是“仁”和“禮”,對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儒家思想是孔子等優秀的古代學者智慧、觀點的結晶,經過時間的檢驗,這些思想是正確的,它能幫助人類更和諧地相處和生存,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學生通過《論語》可以學到儒家思想這一傳統文化,對學生道德、品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
三、立足情境,加強學生理解能力
古代禮儀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古裝電視劇中禮儀隨處可見,人與人之間需處處注重禮儀,學生可以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感受古代禮儀。學生首先要讀懂文言文,只有在掌握翻譯技巧的基礎上才能立足文本,深入體會其中的情景。文言文和現代文不一樣,不能死記硬背,文言文是有歷史背景的,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支撐著文言文所表達的情懷,學生要在深入地了解寫作背景的情況下才能對文章進行背誦。機械地背誦知識過不了多久就會忘記,與之相反,理解透徹的知識可以記很長時間,即便是由于長期沒有復習,再拿來讀幾遍也能輕松回憶起來。文言文所包含的傳統文化是極其深厚的,教師要通過文言文的教學將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下去。
古代禮儀是很繁瑣的,無論是繁華的京城還是貧瘠的邊界,無論是高官之間還是平民百姓之家,都需要適宜的禮節來進行交流。官員需要對皇帝行跪拜禮;低階官員需要對其上級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夫妻之間也有固定的禮儀,比如女子應該遵守“三從四德”,妻子見到丈夫從外面回來要起身迎接等。在古代,禮儀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禮儀的存在對于維系古代社會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禮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朝代不同,禮儀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和調整,但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交流。從文言文中學生可以了解到古人之間的禮節,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可見禮儀的重要性,在禮儀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變得互相尊重,學生要注重對禮儀的學習和傳承,現代人見面的握手、擁抱也是禮儀,禮儀是在適應社會的基礎上改變發展而來,學生尊敬老師也是一種基本的禮儀,當然現代習慣將古代的“禮儀”稱為“禮貌”。在教學《勸學》時,要讓學生了解勸學發生的情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學習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也很早地認識到這一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一句廣為流傳,道出了學生的知識和發展終將會超過老師的真諦。學生只有深刻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才能明白本篇文章的意義所在。從古至今,許多道理和文化都是相通的,它們經過時間的考驗都被證明是合理且正確的。學生在翻譯文言文時要立足語境,深入情境進行理解和記憶,最重要的是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傳承和弘揚。
結語:高中文言文的體裁和內容都豐富多樣,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也是非常深厚的,教師只有優化文言文的教學,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掌握文言文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并且立足情境,才能達到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梁芳芳. 情景教學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J]. 語文課內外,2020(1):298.
[2] 廖榮. 高中文言文教學模式初探[J]. 課外語文(下),2017(6):68.
[3] 游晗. 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之我見[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4):173-174.
[4] 楊名淮. 守正出新,尋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突破路徑[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