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高校布局東西部差異較大,存在較為突出的不平衡問題,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林立,高等教育資源高度集中,而部分中西部地方高等教育資源單薄,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多地出臺“搶高校、搶人才”優惠政策,折射出高等教育資源分布對區域產業、科技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進高等教育資源布局調整,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等教育、布局失衡、布局調整
一、高等教育資源布局現狀
高等教育布局“東高西低”,資源配置兩極分化。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截至 2021年 9 月 30 日,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 2756 所,其中,部(委)屬高校 117 所,占比僅 4.24%,地方高校則占比 95.76%。部(委)屬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等高等教育中心城市;而中西部的山西、內蒙古、江西、廣西、海南、貴州、云南、西藏、青海、新疆 10 個省區則沒有1所部(委)屬本科高校。東部地區高校普遍較多,大多地區高校數大于 100 所,尤其山東、江蘇和廣州等東部沿海地區的高校數量甚至超過 120 所,中部地區省份之間數量差距較大,河南、湖北、湖南的高校數量相對較多,但內蒙古、山西和江西等省份則分布甚少。西部地區,除了四川,其他省份高校數量大多小于 60 所。[1]我國高等教育資源主要分布于東東部地區、直轄市和各省會城市,其空間分布呈多中心分布結構,第一等級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 州、南京、濟南、鄭州、西安、武漢、長沙、成都;西部城市的高等教育規模較小,且省會城市集中了絕大部分的高等教育資源。[2]
高端人才多集中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高級職稱專任教師比例整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高層次人才來看,中西部地區拔尖人才擁有量明顯少于東部。據校友會2016-2019 年中國大學兩院院士排行,共有 76 所高校的 151 位學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東部 49 所高校有 97 位學者當選兩院院士,占比 64.24%,西部僅 9 所高校的 14 位學者當選兩院院士,而清華大學 1 所學校即有 14 位兩院院士。
據校友會 2016-2019 年中國大學長江學者排名,共有 161 所高校的 850 名教師獲聘長江學者。其中排名前 9 的均為東部高校,即有 290 名教師入選,占比 34.12%,而西部地區重點高校入選教師寥寥無幾。東部地區地域優勢、高校科研平臺優勢,加之“雙一流”建設“搶人大戰”,西部高端人才大量流入東部地區,進一步拉開了東西部高校間的人才配置差距。總之,西部高校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方面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尤其是高水平大學、高層次人才等相對較少,教育經費的投入也不如東部。[3]
二、高等教育布局調整亟需推進
區域布局失衡不利于實現共同富裕。高等教育在促進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共同富裕的關鍵是共享,重點是縮小差距,促進共同富裕需要高等教育堅持公益性,把社會責任與國家使命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高等教育布局 “東高西低”,東西部高等教育兩極分化嚴重,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進高等教育布局調整直接關系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實施,關系到能否為人民提供滿意的高等教育。
區域布局失衡不利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我國高等教育與西方國家相比,以超常規的跨越式路徑邁入普及化階段,既顯示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獨特優勢,同時也會加大高等教育數量和質量之間的張力,形成對質量的威脅。中西部地區優質高校資源奇缺,經費投入不足,人才流失嚴重,導致地方高校和部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和經濟發達地區高校間實際辦學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
區域布局失衡不利于促進畢業生就業。部(委)屬高校招生指標在省域之間分配存在很大差異,有的部屬高校在當地省份投入招生指標高達 70%,剩下不足一半的招源的機會明顯少于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區的考生。同時,接受部(委)屬高校教育的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選擇一線城市就業,對于中西部地區人才急需的局面改善幫助不大。而其他 90%以上的非“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往往受到“雙非”“四非”等大學標簽的歧視。
三、推進高等教育資源布局調整的建議
(一)推進資源配置和體制機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和經濟協調發展高等教育布局不僅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問題,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優化要放到社會系統之中綜合考慮。應以提高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協調性為依據,以更加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為導向,通過資源配置優化和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對于高等教育領先經濟發展的地區,應該通過高等教育學科及產業結構調整,減少本地畢業生人才流失,增強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對于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可適當增加當地高等院校數量或對已有高等院校進行擴招,并找到自身高等教育發展的弱項,明確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方向,通過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撐。[4]
(二)健全高等教育扶持機制,加大對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國家高度重視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實施了若干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措施,如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新增招生計劃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的地區傾斜,擴大東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區招生規模,鼓勵高等教育資源充分的省份在滿足本省需求的基礎上,多向中西部地區招生。加大東部高校對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力度,以東部率先發展帶動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共同發展,以重點大學帶動非重點大學的特色發展。[5]此外辦好高等教育的關鍵提高師資力量,中央政府應盡量在人才政策上給予傾斜,應完善激勵政策,鼓勵高水平教師到中西部高等學校任教。建立必要的津貼制度,讓高水平教師安心在中西部高等學校工作;完善教師的區域流動機制,避免中西部地區高等學校教師過度外流。[6]財政和行政部門應針對地區競爭力水平差異,分梯度式的進行資金投入和制定相關鼓勵政策。
(三)推進高等教育制度體系創新,實施供給側改革和擴大內外開放
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京津冀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事關國家全局的更大區域。支持新興的一、二線城市加大引進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打造廣州、深圳、青島為新的高等教育中心,并成為新的高等教育資源集聚區域。
(四)實施“向上劃轉”計劃,優化國家部委屬院校的布局結構
20 世紀末,我國大批部屬院校劃轉到省(區),改變了國家部門多頭辦學、重復辦學、條塊分割的局面。但是,在這次改革過程中,主要考慮“橫向劃轉”和“向下劃轉”,而沒有考慮“向上劃轉”,即應該把原來沒有部屬院校的省份,將一所省屬院校上劃到教育部所屬。這樣就保證了我國各個省(區)至少都有一所部屬院校,不僅可以優化部屬院校的布局結構,而且有利于優化地方高等教育結構、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質量。近年來,國家對劃轉高校由“省(區)部共建”改為“部省(區)合建”,支持的力度得以進一步加大,這些院校已經成為“準部屬”學校。為更好優化部屬院校的布局結構,應適時把這些“準部屬”院校調整為名副其實的部屬院校。
(五)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立高等教育自我發展機制
我國高校 95%以上是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地方高校,沒有地方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就不可能支撐和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高等教育發展空間格局,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水平。中央政府應遵循差異化、非均衡以及集群發展的原則,在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工程結構與布局上考慮特色化、地方化調整,給高等教育適度自由發展的空間;[7]強化省級政府的統籌權、建立多元評價制度以及科學規劃來促進省級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地方政府應把高等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擺在重要位置,把高等教育發展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全局中來考慮,大力提升自身教育治理能力,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改善帶動地方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姜照勇、文心雨、韓 宇: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分析.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9 年 1 月 第 1 期
[2] 勞昕、薛瀾: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空間分布及其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年 6 月
[3] 吳孟桃、劉方成: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的分布研究——以四川省為聚類分析模型.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6 年 5 月 第 5 期
[4] 勞昕、薛瀾: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空間分布及其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年 6 月
[5] 徐小洲、倪好、辛越優:走向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難題與策略 高等教育研究 2017 年 12 月
[6] 侯龍龍、薛瀾: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的變化及其政策含義.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8 年 12 月 第 6 期
[7] 黃睿彥:我國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工程的結構與布局分析 醫學與哲學 2021 年 11 月 第 21 期
作者簡介:潘曉丹(1988- 1-2),女,四川達州人,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研究實習員,碩士,主要從事民辦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