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萍
摘要:21世紀核心素養理念倡導由教師培育學生的人文底蘊、科技精神,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以達到主動發展。在中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中,由于教師們比較注重對學生數理能力的訓練,而忽略了對學校開展人文底蘊與科研精神的訓練,同時學生們在課后的練習中也多是借助機械練習以應用數學原理、數學定律等,但卻缺少對數理學習能力的訓練。所以,通過豐富課堂內外閱讀活動,并指導小學生進行學習,就可以使學生在了解數理經驗的同時,又能理解數學經驗的形成與發展,進而掌握我國數學史,從而培育嚴謹科學的數理精神。
關鍵詞:數學閱讀;小學數學;教學實踐
引言:在新課改進程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國數學教育目標也在進一步地充實中,為提高小學生數學的綜合應用才能,教師們應重視其數學閱讀的培養。數學閱讀能力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數學消息的準確度,從而有效發揮了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不過,在現如今小學數學閱讀水平的訓練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包括學生對數學概念掌握的不徹底、很難獲得重要消息等,長此以往,就抑制了學生數學學習品質的提升。
一、數學閱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借助數學閱讀實踐活動的進行,學生不但可以掌握數學經驗的含義,還可以有效掌握數學教育概念、數學原理與數學規律的外延,這對于學生數學才能的開發和提高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也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主要途徑。所以,數學閱讀實踐活動的進行能有助于學生達到理解水平與興趣的同步增長。而且,數學閱讀實踐活動的進行,也可以輔助學生提高對問題的理解[1]。
(二)提升學生的問題閱讀能力
目前,小學數學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考察已經越來越具有系統性和靈活性,更多情景式問題、故事性問題進入學生的視線,問題的題干偏多,這也反映了數學測試機構開始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察。但許多學生在面臨這種情況時,甚至不能理解問題的意思,從而產生了一籌莫展的情緒。但隨著學生學習時間的進行,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增強,對問題的理解、分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而數學的解題能力也將得到了有效提高。
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小學數學中,也有不少要求學生通過正確解讀獲得重要信息的內容,涉及人物對話、概念認識、公式運用等問題,但這些內容都是文字性質的描述,因此它們都必須依靠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水準,以達到與數學邏輯之間的靈活過渡。而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正確引導,把重心放到了信息提取、邏輯解析等方面,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準確性。而學生數學閱讀水準的提升,也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學習技巧,而經過系統化的數學讀寫練習,還能夠增強了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使其處理數學問題的水準進一步提高。
二、閱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措施
1、閱讀數學童話,增強數學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學生來說,由于孩子的思想天馬行空、想像豐富多彩。教師貿然進行系統的教育,常常使小學生很難滿足。于是,為協調邏輯性和系統化更高的教育,對于較低年齡段的學生,教師便可采用童話故事朗讀的形式進行教學,使趣味性較強的童話進入了學生的教育生活,并給予學生進行必要的時間調劑,以此輔助學生感受數學的快樂[2]。也因此,在小學《100以內的數》這部分課程的課堂上,教師便能夠給學生提出推薦書目或展示數學閱讀資源《馬小跳玩數學》中的第一篇課文——《找搭檔》。在本篇查閱資料中,以童話中的小動物體育會為問題情景,以兩人三足的游戲體育賽形式尋求新搭檔。雖然只是進行了一定的數學計算活動,不過這個無意識的運算過程并沒有給學生造成相應的壓迫,相反童話中的問題情景卻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閱讀數學繪本,培養學生靈活思維
繪本也是在學校學習活動中最常見的資料之一。在進行數學繪本故事資源閱讀過程中,學生能采用文本和圖像的表現形式進行閱讀活動,而其中的故事內容在形象的圖片幫助下,也更易于被認知和理解,這就正好適應了從高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需要,讓圖文并茂的故事資源有效地推動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高。同時通過閱讀繪本故事,還可以養成學生邏輯思維靈活性的能力,使學生邏輯思維的靈活性更強、邏輯思維水平也更高。
在此方法運用中,學生們開始意識到,即使針對同一問題,解決的思路或許也有許多差異,而不同人的思維方法與解題方式也具有相當的區別。在這種差異性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越來越喜歡思考,也將逐漸養成其對運用各種方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2]。
注重情境創設,帶動學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學生數學學習最強大的內在動力,特別針對小學學生來說,優秀數學與閱讀習慣的形成必須要以其興趣愛好為動力。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對數學教師學習情景的創造,通過制造沖突性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自己的問題,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以情景設計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可以使學生形成強烈的學習興趣[3]。另外,為體現情景教學法的實踐效果,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日常生活入手,把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帶入數學的情景中,可以更加加深與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投入數學閱讀中的興趣。因此,在教學容積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時,首先給學生們介紹大小不同的玻璃杯,讓學生直觀地猜測哪一種玻璃杯里可以盛下更多的水量;接著,當學生通過觀察并確定了自己的答案以后,讓學生打開書本尋找有關容量的定義,通過這一步驟可以以實際生活中的小杯子大小來引領學生進入數學閱讀狀態中;最后,讓學生用小水杯往二玻璃杯中注入,并以二玻璃杯倒入的杯數加以記錄,學生可以了解到容積并無法定義為水的實際容積,由此,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體積和容量之間的關聯,從而進一步了解容積的定義。
結束語:數學教育和學習活動不可分割,學習活動與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特別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中,教師們更要重視學習活動的實施,讓大量的數學圖書等資源進入學生的視野,而唯有把學習活動變成一個良好習慣才更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并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養成。
參考文獻:
[1]楊秀卿.淺談如何將小學數學閱讀落到實處[J].才智,2020(2).
[2]張紅梅.淺談小學教學中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科學大眾,2019(12).
[3]崔文閏,陳月玲.讓數學閱讀在課堂中自然生發[J].課程教育研究,20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