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雙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在迅猛發展過程中,這使得信息技術課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尤其是對于初中生來說正是進行信息技術學習打基礎的時期,老師應該加強對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然而在農村初中院校中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是存在一定困境和問題的,本文就針對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給各位帶來一定的思考。
關鍵詞:現狀分析;策略;教學有效性
往常在給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會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但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信息技術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為此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老師應該轉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水平,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一、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的現狀分析
1.重視程度不夠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在給學生進行初中課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信息技術課程近幾年才得到重視,在中考分數之中信息技術課程是按照20%計算分值,所占分值數目太少,以至于老師在給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是依據教學提綱進行灌輸式的教學,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和技術素養,為此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對于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大部分學生知道下一節課程是信息技術課程,都早早的到機房排隊,但是大多數學生并不是為了學習知識,更多的是為了在課堂上上網玩游戲等,這就造成了老師不注重學生不注重的惡性循環。
2.學校硬件配置不足
如果想要真正給學生進行高效信息技術的教學,那么電腦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設施,現在在城市中電腦已經得到了廣普及,但是很多農村學校現在還存在電腦數目較少的情況,以至于很多學生想要真正上電腦進行實踐,沒有辦法做到一人一臺電腦,甚至還有一些農村學校雖然電腦數量充足,但是沒有進行更新,使得電腦老化嚴重,速度極慢,沒有辦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
3.農村初中信息技術師資力量薄弱,管理人員短缺
想要為學生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首先老師必須要有過硬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但是對于農村初中學校來說,很多優秀的老師不愿意前往,以至于老師自身的自身素質和能力存在一定問題,很多老師也只是懂得電腦知識的一些皮毛,無法進行更加深入的知識講解,學生都是在在電腦上自己進行摸索和研究,這樣很難讓學生系統的掌握計算機技術,很多農村初中學校學生進入高中后,都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計算機進行基礎軟件的操作。
二、改進農村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的相關對策建議
1.創設教學情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本身對于外界好奇心較強,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建設相應的教育教學情景,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學習學習效率會得到一定提升,注意力要更加集中。
例如在進行電子報刊這一節課程教學時,老師先向學生展示自己做好的電子報刊,讓學生對于制作過程產生好奇,老師在給學生進行相關基礎知識教學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電子報刊,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主性,融入課堂之中,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完成相應的作品。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行,現在老師應該真正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往常老師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都是按照課本照本宣科填鴨式的給學生進行知識講解,但是現在老師要跳出這樣的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有效調動,真正培養學生自己跳一跳摘果子的能力,才能將整體信息技術課堂打造的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育教學PPT演示文稿的基本使用時,老師就可以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先自主的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老師將學習內容下放到每一個學生電腦之中,學生學習后完成老師最終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被激發,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得到一定提升。同時學生在自行進行知識思考的過程中,老師也需要給每一位學生針對其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提升信息技術水平。
3.結合多種形式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非常在乎老師或者是同學對于他們的評價,為此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時應該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對學生多給予鼓勵類似,很好、不錯、對極了,這樣學生可以在不斷體會到成功之下更加積極的進行信息技術學習,有效的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教育教學不斷改革,現在在給學生進行教學時,應該真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是培養學生計算機使用水平的重要課程,計算機實用水平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老師應該針對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高效課堂的打造,真正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的相關能力水平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冬梅 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1,(3)
[2]張為民 探究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研究[J].讀寫算(教研版),2013,(2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