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濃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課堂已經不僅僅只作為一個發生教學活動的空間,更是要成為彰顯生命成長特征的環境。在這一課堂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教師與課堂環境間的整體、共生、自然與協調發展。以這樣的方式所構建的課堂教學活動,才更加有益于發展學生的身心,才能在生態課堂上有所建樹。
【關鍵詞】生態課堂;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模式
生態課堂的視域下,小學階段的教師其實更應該專注于自身的專業成長。以“生態”為本,回歸學校課堂生活,從真實的課堂中去發現問題,在真實的環境中去尋求發展思路,逐漸優化自身的教學模式,實現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讓自身獲得更為專業的發展,才能實現課堂師生的“共生共長”!
一、教師課堂教學與“生態課堂”相悖的情況分析
(一)教師并沒有尊重并接納每一個學生
尊重與理解是雙向的,教師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學生的理解,才能夠讓學生尊重自己,能夠在課堂上和自己進行多元交互,最終達成高效課堂的構建。然而,很多教師依舊沒有擺脫以往的教學觀念,“師道尊嚴”的思想十分嚴重,他們總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面對學生。甚至只會對成績好的學生產生一種“接納”與“尊重”的情感,對待進生也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撫慰,這就讓整個課堂“失衡”,變成了“好學生”的主場,“差生”的“災難地”,整個課堂更沒有“生態性”可言。
(二)教師總是牢牢掌控課堂的“話語權”
受“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更多的是擺出一副嚴肅的面孔,處處“凌駕”于學生身上,霸道的使用“話語權”,一種絕對的“命令式”語氣讓學生始終處于絕對服從的狀態。這樣的課堂并沒有關注學生的生態成長,他們只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沒有參與知識的討論與生成過程,也讓“生態課堂”流于形式。
二、生態課堂視野下的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模式探究
在生態課堂視野下,教師應該從多個方面出發,創新突破,優化升級,努力構建一個教學相長、智慧共生的“生態課堂”,讓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建構契合“生態”理念,實現他們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升。
(一)案例反思與思辨磨課相結合
教師的專業成長包含了教學能力的提升,因此,為了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師可以將案例反思與思辨磨課相結合,以課堂為基準,加以落實。對此,教師要從以下四個步驟著手:
1.課前設計。教師應該在課前充分解讀課本教材,分析重難點,精準聚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指示,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科學設計教學步驟,為高效、生態課堂的構建做好課前準備。
2.課堂觀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講解知識點,而是要將視角聚焦于學生,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從他們的反饋中了解自身的教學情況,適時調整教學計劃。
3.課例分析。教師的專業成長一定離不開對優秀課例的分析與研究,所以教師就要定期尋找優秀的課例,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過程,課堂講學藝術,取長補短,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4.課后反思。在結束教學之后,教師一定不能忽視“反思”這一環節,一定要從教學成效、學生反饋、課堂氛圍等多個方面出發進行反思,有針對性地優化與補充,這樣才能讓自身的教學更為專業。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專注于校本教材的研發與設計,針對教學重難點進行思考與突破,探究如何更好地落實三維目標,這樣才能讓整個教學的方向更為明朗,才能實現生態課堂的構建。
(二)讀書自悟與分散學習相結合
在每一個階段,教師應該停下腳步進行自悟,思考自身實際制定的研究內容和目標計劃是否達標,從多個方面來提升自己。此外,教師還應該在課余時間閱讀各種與教育類相關的報刊與雜志,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精神講解和教學藝術,積極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在思想意識層面對自身有一個全面、深入的剖析,進而自主調控、自主體驗、自主完善,達成專業成長。此外,教師可以以“智慧講壇”為基地,展開多元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疑問,解決問題,優化基礎,整體提升自身的理論與實踐能力。
(三)專家引領與課題帶動相結合
專家引領與課題應該是互為一體的,小學同一課程的教師可以組建課題組,根據自己擅長的點分配課題研究任務。而他們在研究課題的過程中,會參與各種各樣的研究會、研討會。在一個個會議中,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夠得到不斷精煉與提升。而學校也應該對課題組提供支持與幫助,邀請專家、骨干教師進行指導,這樣其實能夠讓課題組教師的專業知識得到完善與多元建構。在專家的引領下,課題組教師能夠針對新的內容展開分組討論,討論結束之后會加深自己的反思與實踐,最終撰寫出更為優秀的課題報告。而課題最終也將落于實踐,反饋于學生,踐行于課堂,能夠讓整個教學凸顯“生態性”色彩,最終也將實現學生的有效發展。
三、生態課堂下教師成長的成效
首先,生態課堂下教師的專業成長為“生態課堂”的打造提供了智力支持,以教師的專業素養為依托,建構了一系列的研修交流平臺。比如“智慧教育大講壇”“課博會”、名師論壇、“課題成果展示會”等等,實現了教師們在智慧與智慧中的交融與碰撞,凸顯了他們的教育機智;其次,生態課堂下教師的專業成長觸發了“生態課堂”的成長密碼,實現了名師工程、青藍工程的建造,完善了“自主+引領”的教師助長機制,引領了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最后,生態課堂下教師的專業成長實現了教學的突破與創新,它讓整個“生態課堂”呈現出了別樣的風采,讓一群有思想、有熱情的教師致力于教育方面的改革與創新,而學校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放開手腳、自主創新、自主發展的機會,凸顯了教育的革新,引領了教師的耦合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小學的教學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要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要讓他們獲得動態的生長與發展。因此,教師就應該緊扣“生態教育”,綜合各方要素,讓學生真正地回歸課堂,讓他們建構知識的過程契合“生態性”原則與理念,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實現與知識的共生共長,與教師的共同發展。
【本文系廣東省江門市深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行動計劃第一批項目“生態課堂與教師專業成長專題研究”(課題編號:2019JMKGXD09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廖菊蘭.我的教師專業成長之路——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教學模式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209-210.
[2]郭毅芳.構建學習共同體,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小班化教學模式下的教師專業成長[J].考試周刊,2016(65):13-14.
[3]周娟.教師專業成長:從教學模式到教學藝術[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08):13.
(責任編輯: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