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
【摘要】在語文學科所承載的多種思維培養中,直覺思維至關重要,處于思維培養的金字塔頂端,通過“分享老師興趣”“設計趣味討論”和“重視學生熱情”等多種方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直覺思維品質。
【關鍵詞】直覺思維;興趣;故都的秋;雷雨
信息時代的人才拼的不是記憶力,而是思維能力。直覺思維于眾多思維能力(如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形象思維等)中脫穎而出,直覺思維是在智力、情感和知識交融之下形成的,使人在面對對象時快速思考、辨別和判斷,與分析思維互相補充。
直覺思維是“剎那間不假思索的反應,卻積淀了長期的比較、揣摩、學習、訓練的成果。”它的隱蔽性令其長期被當作天生的感覺,遭受了多年的忽視,此種情形和它的重要性毫不相配。采用“興趣養成法”,能在豐富課堂之余,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直覺思維能力。
一、分享教師興趣
真誠交流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對課文的真誠、獨到的見解能引起學生極大的熱情,引發學生對語言的深入感知。《故都的秋》一文中有文字如下: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為引導學生體會郁達夫筆下的美景和情致(悠閑和落寞),老師可分享自己的類似體會。我當時和學生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經歷——去留園游玩,正值海棠花飄零之時,我坐在石墩上,看著夕陽一點點西沉,光線透過圓形石門照到海棠樹上,一點點向上移動,光影效果下的花飄異常美麗。由此很多學生眼神一閃,想到自己日常體會到的美景,如清晨走過被水灑過的操場,草晶瑩剔透,自己感受到校園青春的美好,等等。帶著這種對自然風景的柔情再去讀郁達夫的 “細數日光”的文字,學生的直覺思維得到了有品質的提升。
“直覺思維又具有很強的情感性,這種情感性受到語言材料和學生情感的影響。”沒有感情的品讀和教學難以讓學生產生直覺體驗,要讓學生有感情地去閱讀、朗讀,首先,老師自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心花草樹木,欣賞琴棋書畫。熱愛是感受力最好的“言傳身教”。已經畢業的學生告訴我說:“特別喜歡王菲的《流年》,喜歡它的細膩、深情,記得當時學習戴望舒的《雨巷》的時候,老師課上給他們分享了《流年》“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長出糾纏的曲線”的歌詞,歌中情感很像戴望舒念念不忘的心思。”想必這種感受總在看到類似文字,出現類似事情的時候徘徊于學生心中。
有些優美、動人,根本無需過多解釋,老師真誠分享即可,帶學生領略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的有趣與疼痛,領略張愛玲《半生緣》的糾結與無奈,領略余秋雨《山居筆記》的吶喊與氣勢,領略《先生》的奉獻與執著,等等,或讀或評或唱,發揮興趣的引導力。
二、設計趣味討論
在語文課堂上,講什么、怎么講非常靈活,老師有很大的自由設計空間,每篇課文應找到恰當的“討論點”,激發學生觀察、爭論、表達,引導學生沉浸文本的形式美和內容美中去。
譬如教授《滕王閣序》時,王勃語言工整又精煉,盡繪滕王閣的秋色,往往美景可暢想,卻難以畫出,更不用提照片。為了激發學生對語言的想象力和解讀能力,我找來兩張照片,分別寫上“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學生點評這樣的照片配詩如何,哪里可以,哪里不行?學生很快給出反饋。
(1)關于“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配圖的點評如下:
“積水消盡的‘盡’應該是要表現秋天的干燥、干爽。”
“寒潭清基本表現出來了,有枯樹枝,是冷清的調子,但是顏色在清澈點,更好。”
“我覺得天空中是凝結著淡淡的云煙,這個云煙感覺幾乎沒有,太淡了。”
“暮山紫,暮靄也就是晚上的云氣、霧氣等,應該氤氳在山上,山的紫色不夠深。”
“這兩句上句比較清新,下句比較濃烈,照片難以體驗出來兩種氣氛。”
學生邊“找茬”,邊感受王勃筆下那種純凈、濃烈,又清冷的秋色。
(2)關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配圖的點評如下:
“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照片雖有兩物,但動感不好表現。”
“云霞在水中應有倒影,不能是夕陽之影。”
“孤鶩是點綴的,不能太近。”
“水天交接的感覺要表現出來的話,岸邊就要盡量干凈。”
不能不說學生的感覺是相當準確的,不僅表現在他們對畫面構成的準確判斷上,更表現在他們對“齊飛”的動態美的直覺體會上。
又如教《祝福》時,讓學生就“祥林嫂之死,誰是兇手”來盡情發表看法。學生能夠將魯四老爺、柳媽等人,還有祥林嫂自己的言行舉止觀察得相當到位,清楚地指出祥林嫂生活的環境里太多人做了幫兇而不自知。此時,再追問學生是否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觀察到過類似的“壓迫”呢?學生就會表達出對日常不良現象的看法。魯迅的態度和關懷——對禮教的抨擊,對看客的批判,和對底層的同情等會深得學生之心。關鍵的討論環節充分調動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們的思想碰撞促進了彼此的成長,從而感悟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毫無疑問,事事關心的的珍貴態度和感情能使直覺思維更成熟。
可見,有趣的討論環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他們自然生成的理解、感受遠比“教授、告知”要更有意義,久而久之,學生的直覺思維會品質就越來越高。
三、重視學生熱情
耐心、寬容和肯定是培養直覺思維不可缺少的態度,老師應重視學生的熱情,避免不恰當的否定和忽視,發現學生閃光點,保持學生求知熱情。
譬如課堂上我們常常進行的詩歌或文段的改寫,以《天凈沙·秋思》為例,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難以寫得盡善盡美,但卻定是各有所長:有的同學揣摩游子心理,進行直接抒情;有的同學渲染畫面,秋意濃烈;有的同學發揮想象,敘寫“人家”之溫馨;有的同學語言形式工整、豐富,有的同學對“瘦馬”背后的“饑餓”有所發現;等等。老師若能耐心傾聽、誠懇鼓勵,會給予學生極大的自信。自信之人方能發揮自己的直覺思維。
重視學生的熱情,還在于當學生面對陌生領域時,老師能大膽推一把。
譬如朗誦,當學生怯于、羞于去有感情地朗讀時,老師領讀、跟讀精彩音頻都是不錯的指導方法。曾經我找了個《將進酒》的朗誦視頻,朗誦者太投入了,搖頭晃腦的,學生邊聽邊看、笑得不行,后來全班模仿搖頭朗誦的時候越來越入神,完全能感覺到李白詩歌的瀟灑自在,誦讀效果很好。“在由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轉化過程中,會出現語感的遷移,而這種遷移過程無論是思維過程,還是語言表達思維的過程,都是直覺思維活動異常積極的過程。”[3]開口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能忽視的重要手段,越是熱愛朗讀的學生,越是直覺思維品質好。
又譬如《雷雨》的片段學習中,學生對話劇表演是躍躍欲試的,課堂時間雖然有限,但是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曹禺創作的獨具匠心,對話表演是必須的。我曾讓學生表演以下小情節,讓學生身臨其境領悟作者標點符號的價值、話劇表演的抑揚頓挫:
(1)
魯: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
周樸園:(沉思)無錫?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2)
周:我問,他現在在哪兒?
魯:就在門房等著見你呢。
周:什么?魯大海?他!我的兒子?
(3)
周萍:(向仆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周萍: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課堂上學生的嘗試熱情相當高,嘗試表演后,話劇依靠語氣變化和信息慢慢抖落的特點就能夠快速被領悟。即便對學生來說話劇是較為陌生的文學形式,但學生對話劇表演也有了良好的審美能力,審美力的發展無疑對直覺思維的生長是大有好處的。
語文在調動直覺思維組成成分的感情、知覺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空間,著實是大有可為的。“巧借興趣”的關鍵在于重視課堂中的“人”的主體地位,一方面,重視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地位和教師的個性化體驗,文章內容熟記于心后,教師往往因為生活閱歷會有珍貴獨到的體驗,這些體驗會幫助師生之間更好地進行心靈溝通,讓課堂具有獨特奧秘之處,即此為這位老師的課堂,而絕不是那位老師的課堂,教師的體驗和想法能良好地擺渡學生進入文學領地;另一方面,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角地位和學生的參與性感受,學生視角的原有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都是課前設計時需要進行預設的,老師都不要“忘了她的學生還沒有熟練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驟。預設合理,則能很好地領學生入情入戲,學生也能在課堂中感知到自己的情感流動、思維跳動,最終進一步感知作家作品,同時也收獲自我的領悟、直覺思維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馬計娜.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7):81-82.
[3]周佳燕、王獻忠.多種“讀”法培養直覺思維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才智,2015(1):86-87.
[4]彼得.C.布朗、亨利.L.羅迪格三世、馬克.A.麥克丹尼爾.認知天性[M].鄧峰,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129.
(責任編輯: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