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摘要: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一直都是以一張黑板、一根粉筆、一本書為主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將教師和學生束縛于小小的課堂中,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改善。在信息科技日益發達、新的教育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的今天,學校老師們必須改變教育理念,積極進行小學語文的現代化教育,通過全面挖掘和開發教育資源,進一步充實課堂內涵,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識。本文主要通過具體的學校語文課堂實踐,借助影視資源、文字資源以及圖片資源等構建小學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資源;開發運用
語文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從教材出發,根據教材內容去開發和延伸教學內容,使得開發的教學資源能夠更好地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但是現實教學情況不盡如人意,教師對于語文教材過度依賴,將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局限在課堂和教材中,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對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挖掘,不斷地拓寬和延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中融入更多有趣的內容,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使得小學語文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開發影視資源,創設情境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得到了滿足,其中影視資源集聲音、畫面等特點生動形象的將信息展示在人們面前,使得人們精神愉悅,生活幸福。同樣影視資源也可以進入課堂,將語文課文中沒有生命的文字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活躍課堂氛圍,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貫徹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
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前后對比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對于圓明園毀滅的惋惜之情。首先教師先給學生們展示圓明園在毀滅之前的相關視頻,讓學生真實地去感受圓明園昨日的輝煌。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電影片段。學生們會自覺地進行前后對比,進而更好地感受英法聯軍的貪婪暴虐,同時也為圓明園感到惋惜,也慶幸當下的中國足以強大。之后教師在進行本篇課文的教學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中就會有更大的欲望和熱情,想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圓明園毀滅的前因后果,這樣一來,聲音、畫面的呈現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效果,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堂就可以構建。
二、開發文字資源,延伸知識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只是根據教材來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很難完全感受和理解。為此,教師可以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字資料,滲透到課堂中,帶領學生去閱讀和學習,進而輔助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就不一樣了。
例如,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時,教師需要從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出發,但是歷史背景與學生當下的生活距離較遠,這時教師就可以從互聯網上搜集關于“安史之亂”的相關文字資料,然后引導學生閱讀和學習,在學生們充分的了解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之后,再去學習和閱讀這首詩,才會更好地與詩人產生共鳴,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和美好心愿。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文字資源也是教師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教學資源,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創作背景,還可以使得學生與作者更好的相通與共情。
三、開發圖片資源,加強理解
小學生年紀較小,如果長期盯著大量的文字看,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師在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的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到這一點。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圖片是比較簡潔、生動又形象的,學生們觀看和欣賞起來也不用那么費力、耗時,同時借助圖片開展語文教學,還能夠轉換學生們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
例如,在教學《七律·長征》這篇課文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體會紅軍在長征過程中所經歷的路途、環境等,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長征路線圖,讓學生自己在路線圖上“重走長征路”,從血戰湘江到突破烏江,從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從強渡大渡河到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勝利會師。似乎是在闖關,每一關都是戰士們用命去度過。通過這個路線圖的展現讓學生體會到當年我們的紅軍是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才走向勝利,同時也能夠深深的體會到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來在這首詩的學習中,才會更加有感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圖片資源也是能夠輔助課堂的重要幫手,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從教室、課本中走出來,樹立大語文觀,充分的開發、優化和利用語文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打破傳統語文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束縛,進而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松容. 小學語文教學資源包開發與運用的幾點思考[J]. 讀寫算,2021,(34):205-206.
[2]徐偉.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 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