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季華 安國防 婁陽云 王征
摘要:系統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是醫學各學科之間密切聯系的橋梁,也是醫學生首先接觸的富有人文和生命醫學教育特色的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而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中是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教學團隊圍繞《系統解剖學》課程特點,從教學方法應用、內容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關鍵詞:系統解剖學,課程思政,實踐探索
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類課程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標。2019年9月頒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指出“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1] ”。2020年5月,教育部下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課程思政的任務、目標、實施推進的方式等方面給出了明確的指示[2] 。在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今天,正確把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注重內涵式發展是當今高校教學改革的關鍵,必須強化“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堅守職業道德培養的主陣地,牢記專業課程進行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開創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1.系統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器官功能系統闡述正常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毗鄰關系的科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課程內容包括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為其他基礎及臨床醫學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系統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旨在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有機融合,提高課程育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除了使醫學生獲得本學科基本知識、理論與技能外,還培育醫學生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職業情操,培養具有人文關懷理念、求真博愛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醫學人才。
通過修訂教學大綱、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手段、完善評價指標、科學規劃課程思政切入點和實施路徑等一系列措施,系統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不僅可以改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剝離和脫節的現狀,而且可以豐富課程內涵,建設有溫度的生命大課。系統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順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改革趨勢,對推動“知識-能力-素質-價值”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對提升醫學生專業素養、增強責任意識、培育職業情操、激發家國情懷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2.教學方法的應用
在系統解剖學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合職業道德、責任意識、科學精神、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結合PBL、TBL等教學方法,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以案例討論、生講生評、生問生答、邊做邊評等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依托線上慕課平臺和課外實踐活動等融入思政元素,鼓勵學生在知識反饋過程中大膽質疑、深入探究,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方式,以夯實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聯系的有效性。
3.教學內容的設計
以重要人物、典型案例、科學實驗為切入點,通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網絡教學和課外實踐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真正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育人目標。
3.1課堂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環節是課程設計,不同的思政元素融入的側重點、切入點和突破口各不相同。課堂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應講究技巧和策略,應處理好知識導向和價值引領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感染和引領學生。例如:在第一堂課講解緒論時,引用浙大老校長竺可楨的名言“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大學來做什么?第二,將來畢業后做什么樣的人?”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目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借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長時對學生提出的三點希望:抱定宗旨、砥礪德行、尊敬師友,引領學生開啟大學學習生活。在講解各系統時結合重要發現和人物故事,如講解消化系統時,引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馬歇爾和沃倫發現幽門螺桿菌的事例,弘揚醫學科研工作者執著追求、獻身科學的偉大精神。講解各章節知識點時,介紹最新研究進展和未解之謎,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和理想,勇攀科學高峰,為推動醫學發展貢獻力量。
3.2結合新冠疫情實踐經驗,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突發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全球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國自上而下及時采取了全方位的管控措施,有效阻止了病毒的擴散,并向世界各國實施援助,體現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面對疫情,黨和政府向人民群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制度的優越性;疫情也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考驗,全體醫務人員不懼風險,舍小家為大家,馳援疫區,堅守崗位,救死扶傷。作為醫學院校,肩負為祖國和人民培育守護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醫學人才的責任和使命。從醫學生的角度出發,提高職業素養,樹立社會責任感,提升人文素養,形成正確三觀,具有家國情懷,是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要求。疫情期間涌現出的英勇人物、典型事跡、重大醫學科技進步等是鮮活的思政素材,作為醫學院校的專任教師,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作為課程思政并與專業課有機融合,形成協同效應,是當下的發展目標。
3.3大愛無言,感恩無語良師
在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遺體捐獻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生命雖已終結,卻將身軀獻身醫學,讓學生直觀地認識人體基本結構,是醫學生求知路上的啟蒙老師,醫學界尊稱他們為“無語良師”,也稱 “大體老師”。在第一節實驗課上,任課教師組織學生向無語良師致敬宣誓,莊嚴承諾;每逢清明節,組織師生舉行緬懷儀式,向遺體捐贈者表達敬意和對家屬的慰藉;向學生們講述遺體捐獻家庭背后的感人故事,使學生們感受人性的偉大,感悟無語良師的遺志,懷一顆敬畏之心,探生命科學之秘。將思政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培養心中有大愛,守衛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醫護人。
3.4結合課程特色,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活動
以課堂內外融通的方式探索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思政路徑與方法,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踐行“知識-能力-素質-價值”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感悟。以浙江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杭州醫學院接收站正式成立為契機開展“生之永續”生命教育系列活動;邀請浙江省紅十字會和浙江大學醫學專家,舉辦 “大愛無言、生之永續”主題沙龍,共同探討生命延續;建立遺體捐獻宣傳隊,舉辦遺體捐獻現場宣揚活動;此外,進行遺體捐獻調查、宣講和科普,并走訪遺體捐獻者家中進行事跡采訪和慰問;另與杭州市臨安區民政局及紅十字會合作,建立專門的“無語良師”緬懷基地,定期走進社區、廣場等開展遺體捐獻宣傳活動,并充分發揮杭州醫學院人體科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宣揚生命文化教育理念。
4.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課程基于CIPP評估模型,對課程思政的建設基礎、資源配置、實施行動、最終成效等進行深入探索與挖掘,構建全程性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CIPP評價模型即“決策導向評價模式”,于1966年,由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D.L.)在對泰勒的“行為目標導向模式”進行反思后提出。CIPP由“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投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部分構成,能較全面、系統地反映評價對象全貌,比較重視過程評價和反饋作用,具有計劃、組織、實施、再循環的動態評價特點,能夠把師生在課程開發、實施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納入評價的主要內容,避免課程評價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片面性[4]。
5.展望
課程團隊將以此為契機,建設和完善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深入挖掘系統解剖學專業課程自身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和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增強課堂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注重職業素養和醫德醫風教育,提升人文修養的同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具有人文關懷、求真博愛精神和家國情懷等綜合素質的醫學人才。 而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課程思政教學建設中,并兼顧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規律,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需要教學團隊進一步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 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 [R].教育部,教高[2019]6號,2019-9-29.
[2]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 教育部,教高〔2020〕3 號,2020-5-28.
[3] 沙國禪.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建構與實施[J].人民教育,2019(07).
[4] 黃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立意與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8(02).
項目來源:杭州醫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系統解剖學“SFCK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