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清
摘要:高職教育為經濟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 才。本文探索從人才培養定位出發,進行企業、市場需求的調研,制定出與企業、行業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加強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各個方面,將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到實踐中;通過促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雙贏機制,使教學與企業業務相吻合、相適應,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銜接。
關鍵詞:人才培養;需求;銜接;校企合作
“大學生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表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不對稱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從企業需求出發,探討人才培養如何與企業需求相吻合,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
尋求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銜接的關鍵要點及其策略是一項“整體工程”。這項“整體工程”如何建設好,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人才培養與地方企業需求銜接存在的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自誕生的那天起就帶著本科教育的色彩,人們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認為高等教育就是要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高職教育必定是高大上的人才培養模式,而忽視了“職業”教育的特點,從而導致培養出的人才不能適應市場與企業崗位的要求,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專業設置滯后于市場需要
很多高職院校把人才培養定位在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以及理論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將崗位工作過程中的工作標準與要求落實到教學中,導致學生畢業后業務執行能力差,崗位適應能力差。另一種情況院校在開設專業的時候沒有真正進行市場需求調研分析,而是隨波逐流,別的學校辦什么專業,我們就辦什么專業,沒有形成定位準確、對接產業與市場 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 高職院校在開辦專業時往往只做形式上的調研,不能根據崗位的需求狀況及走向與企業共同探討發展方向, 現有的專業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調整, 有的專業畢業生過剩, 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應的專業來培養。
(二)人才培養模式沿用學科教育體系
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傾向是盲目向本科看齊, 套用傳統的學科教育模式, 致使培養出來的高職人才有理論、無實踐, 或者是理論不深不透、實踐不足不強的尷尬局面,這主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目標設置不合理、課程體系設置不突出職業性所導致的。
1.培養目標設置與市場需求不一致
2019年國家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但是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各個高職院校在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的時候各校有各校的提法,沒有形成一致的說法,原因一方面在于職業院校并未真正了解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了解市場需求存在很大的難度,首先是市場調研需要花費是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金錢成本,學校無力承擔;其次企業配合調研、培養人才的意愿不強,導致高職人才培養難以接觸到社會真正需求。
2.課程體系構建沒有突出職業能力需求
一方面,現行的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大多數院校的課程體系根據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訓課程的體系進行設置,其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無論是課程名稱上、還是在實際教學中都重在理論講解;實訓課設置一是在數量上偏少,二是在實施條件上因為硬件投入的不足無法開展。另一方面,課程體系設置中沒有將行業標準、崗位要求細化,雖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出了典型工作任務,但是沒有具體化到標準、要求與項目及課程的對接,基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現行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沒有突出職業能力需求。
(三)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從宏觀層面看,是國家的指導力度以及宏觀政策不夠, 同時也缺乏相應體制、機制保障, 沒有建立權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準則和規范。
從中觀層面看,企業作為市場活動的主體,以追求盈利為最高目標,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必定想盡辦法壓縮成本,難以抽出精力與金錢來促進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因而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從微觀層面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參照本科院校設置,沒有真正從社會需求出發進行調研、論證,因而與社會需求嚴重生產脫節;實訓條件的創設過于簡單與重復,與企業生產實際脫離,而大多數的情況是滯后于企業的生產實際,這樣導致培養的人才規格是不符合企業的崗位要求的。
(四)技能型教師缺乏,難以彰顯職業特色
1.教學團隊結構單一
由于歷史原因,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 從學生到老師, 沒有機會培養和鍛煉實踐能力的, 上崗之后,教師索然有培訓的愿望和需求,由于校企雙方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教師基本沒有走進企業的機會,不能真正在企業崗位上進行實踐,對崗位能力要求把握不準,更不能準確地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具體狀況。另一方面,具有企業經驗的管理者大多數在企業收入較高,已經習慣企業的工作方式,不愿意到學校工作。因此,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結構仍然是單一結構,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的教學需求。
2.教學方式與方法缺乏職業特色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包含知識、能力、素質協等方面的內容,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嫻熟的練地動手操作能力。現實情況是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多年來并無太大變化, 主要教師在課堂上系統講述, 學生被動地接受與理解教師講的內容。雖然采取了模塊式教學, 但課程模塊與企業真實的工作流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學方法方面, 雖然采取了任務驅動法 ,但任務設計由于缺乏資源,無法與真實工作流程很好對接 對學生職業技能以及動手能力方面的培養相對不足。
(五)實訓基地建設不能滿足職業能力提升的需要
實訓基地的建設是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實訓基地在校內成稱為實訓室或實訓中心,校外實訓基地則為合作企業。前面已經論述,校企合作基本是松散的合作,沒有實質意義上的聯合,對實訓基地建設的影響是教學需要到企業去實踐的時候,難以開展工作,大多數是參與式的實踐,沒有深入到企業生產一線中去。校內實訓中心的建設則是按照第三方機構給出的方案進行建設,實訓中心的建設通過第三方機構調研獲得,難以與生產實際同步。
二、高職人才培養與地方企業需求銜接的策略
(一)根據市場需求人才培養進行科學定位
從學校層面看,必須建立起動態專業調出調入機制,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和市場變化情況對整個學校專業進行動態調整,對于那些不適合產業發展需要、招生就業情況差的專業要“忍痛割愛”舍棄,而對那些與產業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的專業則要“緊鑼密鼓”上線,即使這樣要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也只有這樣才會使整個學校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產業需求無縫對接,使整個學校的專業設置煥發出永久的生命力,而不會犯“人云亦云”的錯誤陷入“人有我有”的怪圈。
(二)建立與社會相適應的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1.根據市場需求設置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從人才能力和社會因素這兩個方面關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學校只有通過對企業進行調研,對行業、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需情況進行分析,熟知企業能夠提供的各個崗位,了解相關專業人才的就業去向和職業生涯發展情況,才能準確把人才培養的脈搏,不至于人才培養與企業及市場需求錯位。同時,為了保障學校投入的不重復投資,學校可以借助第三方機構的幫助,利用一定的方法對企業未來用人需求的發展形勢進行預測,從而定制出超前于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
2.建立突出職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必須從職業崗位群需求出發, 建立突出職業特色的課程體系。課程應該強調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 可以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五大類別:公共基礎課、專業課程、技能課程、實踐課程和選修課程, 課程內容要符合技術發展和實際需要, 實現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全面對接。公共基礎課是本專業學生均需學習的有關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素養的課程,專業課程是支撐學生達到本專業培養目標,掌握相應專業領域知識、能力、素質的課程。實踐性課程主要包括軍事技能、入學教育、認識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和專業課程實訓等。選修課程是指學生在掌握必需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后,為進一步拓寬專業面,學習專業前沿與專業交叉知識,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所選修的課程。
(三)建立校企合作雙贏機制
宏觀上,由政府主導建立企業激勵機制, 通過制定法律、規定等明確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輔以免稅、減稅等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技術教育, 加上評價和激勵機制, 保護和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從方向和政策上為校企合作工作指引。
微觀上,建立校企合作雙贏機制。一方面,企業可以吸納優秀的高職人才加入企業伍, 同時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 借助學校的信息與技術服務, 對新產品進行研制開發、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等,通過一系列緊密合作的措施,還可以為企業做形象宣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自覺對接企業,了解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認真鉆研企業生產業務,掌握市場需求, 合理設置專業,使培養的人才能滿足企業與市場的需求。
保障機制的建設上,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委員會作為溝通的橋梁;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使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管理與方法等人才培養工作與企業需求對接;建立由校方、企業方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通過體系動態監控人才培養工作,保證校、企、學生多方共同的利益都能實現。
(四)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
首先,建立雙帶頭人制度。從企業管理層或高層次人才中選取一位擔任本專業的帶頭人, 與學院的專業負責人一起組成專業雙帶頭人,實行專業雙帶頭人負責制, 校內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 帶領骨干教師組成專業師資隊伍, 負責本專業的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建設和改革等工作,校外專業帶頭人則負責企業崗位群設置、典型工作任務整理、工作流程梳理、校內實訓指導、企業實習指導等,并及時將企業崗位、市場等的動態變化反饋給院校。
其次,加強校內骨干教師隊伍建設。每年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 積極參加國內外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專業培訓以及教學技能的培訓。通過骨干教師隊伍能力的不斷提升,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最后,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院校聘請合作企業人到院校兼職任教,激勵其將企業實踐引入到教學中,同時出臺相應激勵與報酬制度,將兼職教師平納入考核體系的同時,保持其到兼職教學的積極性。
(五)建立與企業工作任務相吻合的實訓基地
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方面,為切實支撐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需要在實驗實訓室建設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 建設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能與企業業務相結合、對教學起促進作用的校內實訓基地。
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必須與行業、企業進行非常深度的合作,高職院校可以探索與企業共建共管、場地設在企業的實驗實訓基地。以“研、教、學、做”為原則,校方與企方協商制定職業教學資源項目、投入、使用和管理等, 職業教學資源可以組建在學校內或企業,作為學生實習、實訓,企業培訓、生產和科研的平臺。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銜接的“整體”工程牽涉到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各個面,從人才培養定位出發,進行企業、市場需求的調研,才能制定出與企業、行業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好具有職業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并將具體的策略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當中,又需要加強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各個方面,而真正要將這些因素一一落實,關鍵環節在于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雙贏機制,使教學與企業業務相吻合、相適應,才能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銜接。
參考文獻:
[1]周阿連,劉旭東.高職軟件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銜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12):69-70.
[2]師利娟,劉明璽,鄒星.探析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以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14,(08):66-67.
[3]周阿連,劉旭東.高職軟件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銜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12):69-70.
[4]師利娟,劉明璽,李曉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銜接的策略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01):43-45.
項目名稱:北海職業學院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高職人才培養與地方企業需求銜接研究--以北海職業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8YJY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