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摘要:簡單來說,主題作業是指教師根據教材當中某些內容的共同主題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具有體系化、條理化的特點。在設計主題作業的過程中,應當從學生的生活的角度入手,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課堂學習進行結合;也應當秉承自由靈動的原則,結合對學生自主的培養,設計自主類作業;另外,還要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旅行中進行學習,從而讓主題作業的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但從實踐上看,主題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依舊存在不少問題,導致主題作業的功能和價值無法完全體現。為此,在工作中,教師應當主動的了解何為主題作業,有哪些可以推動主題作業落實的有效手段,并結合自身班級實踐情況進行調整。
關鍵詞:小學語文 主題作業 設計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主題作業的設計與實施,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內容,其次要聯系現實生活。在此期間,也要充分的考慮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經驗,力求作業內容以及難易程度符合小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以及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出色完成作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不僅如此,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要求學生在查閱資料、進行訪談、設計完成方案等方面,都要獨立自主,全程參與完成作業的過程。鑒于此,本文將針對小學語文主題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展開進一步論述,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仁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共同推動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持續發展。
一、植根現實,設計生活主題作業
通過研讀先行的語文教材,不難發現教材編撰人員在完善教材的過程中希望教師能夠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學習過程結合起來。同時,新課程標準當中也對此有明確的表述。由此可見,在教學工作中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性。同時,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匱乏,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工作,也能夠讓學生從語文知識中吸取生活經驗,并對學生的現實生活產生明確的引導作用,對于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處事態度、價值觀、世界觀等多個方面的健康發展來說非常關鍵。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挑選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教材內容,通過主題作業引發學生對于現實生活的思考。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邀請幾名學生在課堂上分享一些自己在和母親相處時發生的趣事,并嘗試著從這些小事中說一說母親是怎樣愛自己的,自己理解中的母愛是怎樣的,在今后的現實生活中應該怎樣與母親相處。在此之后,便可以帶領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難點。為學生布置主題作業時,便可以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即“父母之愛”進行主題作業設計。首先,讓學生自主從網絡中搜集一些課外關于母愛、父愛的文章;然后,要求學生寫出閱讀這些文章之后的讀后感;最后,要求學生在家長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以此表達對父母的感恩。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有效的了解了教材內容,更從教材中懂得了怎樣在生活中報答自己的父母親人。
二、自由靈動,設計自主類型作業
自主類型的主題作業,就是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指定某一主題,讓學生圍繞這一主題進行自由發揮,從多個角度,利用多種方法對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究,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并借此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主題作業,并為學生提供一些思路,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去搜集相關的文章;也可以讓學生訪談家中的老人,了解老人口中的傳統文化;還可以讓學生參與一些與主題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自主完成時,要積極的與學生家長取得溝通,隨時了解學生的完成動態。當然,這種主題作業的完成周期應當適當的延長,讓學生擁有更加充裕的時間去完善自己的作業,便于學生從更多角度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端正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三、借助實踐,設計旅行主題作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應當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與平臺。所以在為學生設計主題作業時,應當多布置一些注重實踐的作業內容,并通過實踐性的作業吸取知識,總結知識,深入理解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各類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反復檢驗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但在布置此類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和學校相關領導以及學生的家長做好溝通,通過組織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外出旅游,從而讓文字知識變得更加生動。通過這種主題作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四季之美》的相關內容之后,就可以讓學生到當地的自然公園當中進行采風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文章中為何會對一年四季有那樣的描寫。在采風活動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描寫自己心目中的四季。再如,教師可以征得學校以及學生家長同意之后,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到北京圓明園遺址游覽,并對學生講解圓明園的相關歷史,在游覽之后要求學生寫出一篇游記,從而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課文《圓明園的毀滅》。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通過旅游活動獲得了知識,更提升了自身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在設計主題作業時,應當充分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和學習特點以及其學習動態,從而利用主題作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捷.“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整體框架構想[J].江西教育,2021(35):10-11.
[2]吳作順.新課程背景下學科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9(04):11.
[3]鄭志華.小學語文活頁式“主題作業”教學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5(1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