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蓮香
摘要:語文是一門語言類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需要知識堆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知識的積累尤為重要,這也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關鍵。但是對知識的積累需要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有著一定程度的喜愛,單憑教師的督促,并不能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不能提高教學效果。所以,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其在興趣的趨勢下積累知識,而不是在任務的驅動下被動記憶。在新的教育趨勢下,解放學生的個性,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才和學科素養才是教育的重點,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就“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創新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作業設計;措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小學時期的學生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但是卻被各種各樣的作業捆綁,所以很多小學生懼怕上學,學習的有效性較低。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校應該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激發其學主動學習的熱情,提供其學以致用的能力。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合理設計作業,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并維護其對語文這一學科的熱愛。首先,在作業的設計上教師應該處理“量”與“質”的關系,減少無用作業的布置,為學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時間,解放其個性。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1.作業布置量多
一般情況下,教師應該將學生的作業時間控制在30分鐘到40分鐘之間,如果語文作業的量過多,所用的時間過長就會影響學生做其他學科的作業,不利于學科之間的均衡。但是目前,大多數語文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就會布置大量的作業。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但是卻不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完成其余作業,不利于其全面發展。
2.作業難度較大
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布置作業都是以教輔為導向,沒有認真劃分作業的難易程度。因此,有許多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或者沒理解文章內容的學生則會覺得非常吃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這一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作業方案,避免學生落隊。
3.作業布置類型單一
常見的小學語文作業便是反復抄寫、背誦等,所以對于這種枯燥的作業,學生的興趣往往是極低的。與機械的無聊的抄寫作業相比學生更喜歡有實踐意義的作業,像繪畫、觀影、制作等。雖然抄寫作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鞏固知識,但是知識的學習并沒有延伸,沒有實現知識的積累,學生的語文思維得不到更好地發展。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實踐改進措施
1.根據學生發展特點優化作業量
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但是其有著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時期學生的興趣愛好就是表型得十分明顯。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去設計,減少作業的量,提高作業的質。比如,在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時,教師可以一改往日讓學生抄寫生字的形式,而是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設備搜索有關鄧小平爺爺的故事或者電影,并在下次上課之前說出自己的感悟和收獲。這種方式在形式上減輕了學生作業的量,也加強對學生實踐和探索能力的鍛煉,有利于激發其對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其次,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好奇,利用這種方式,還能勾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其好奇鄧小平爺爺的故事以及鄧小平爺爺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其健康成長。最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要轉變觀念,不是作業的量越多學生學習的效果越好,要重視對學生語文知識的和興趣的培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2.語文作業內容突出實踐和趣味性
知識最終是要服務于實踐的,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軌,利用學生所熟知的內容,激發其學習興趣。這種作業設計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還要觀察生活中與教學相關的細節,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中。比如,在學習《我的家鄉》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文章中的意境以及作者通過意境所表達的感情,加深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也可以以家鄉這一話題出發,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能力,寫一下自己的家鄉,可以描寫家鄉的特色也可以寫自己對家鄉的感情,只要圍著家鄉這一話題展開便可。這種方式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兼顧了不同學生的水平。比如,一些寫作能力不好的學生可以描述一下家鄉的特色,寫作好的學生可以寫一篇關于家鄉的作文。然后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點評學生的作業,引導寫作能力差的學生如何描寫好景物,如何將書中的知識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去,提高其學以致用的能力。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避免作業過于被動,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予學生更多自由選擇和自由發揮的權利,提高其語文素養。
3.增加教師作業設計教研活動
作業設計的改進并不是某一位教師經過日夜思考得來的,一個人的力量始終過于弱小,所以想要實現作業設計得合理、高效,就應該更多地開展教研活動,豐富教師的間接經驗和理論知識。因此,學校應為教師的教研活動提供更多的支持。首先,對于新教師來說,設計作業的經驗不足,對學生的了解也不夠深刻,所以作業的設計往往不能體現“雙減”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組織有經驗的教師與新教師進行交流,提高新教師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此外,學校也可以聘請作專家對教育問題以及作業設計進行講解,進一步豐富語文教師關于素質教育和作業設計的相關知識,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性。最后,教師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習,加強與同事之間的交流,分享經驗,相互啟發,使集思廣益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推動語文教育的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作業設計環節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效果。優秀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夠鞏固課堂知識,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實現對其語文素養的培養,而過多且質量不好的作業設計,往往會引起學生的抵觸,不利于其學習興趣的形成。雖然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在不斷推進,相關部門也頒布了“雙減”政策,仍有部分語文教師不會設計作業,導致教學的效果較差。對此,教師應該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提高作業的趣味性。最后,學校也要為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新喜.基于“雙減”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3):44-45.
[2]邱志凱.“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2(05):66-69.
[3]謝顯東,徐龍海.“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講究“四化”[J].中國教育學刊,202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