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梅
摘要:數學是一門嚴謹、抽象的學科,教師要想保證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就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鑒于此,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積極幫助學生,使其能夠掌握更加扎實的數學理論知識,更要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基于此,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探討立足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能力培養;思維能力
引言:
數學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教師和家長關注的重點問題。小學階段的數學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學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需要應用數學思維解決。小學生因為年齡小,課堂注意力難以持續較長時間,各項能力均處于發展的初期,需要教師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培養。尤其是思維能力方面,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差異較大,所以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加以有效引導,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切實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1]。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將學生的年齡特點作為根本依據,進行數學學科知識的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非常強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牢牢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從而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有效的培養。較強的好奇心能夠讓學生具有對知識進行探索的欲望,教師在教學中應對此進行更加合理的運用,將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例如,在進行運算定律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一些作業。比如25+53=?53+25=?等,為學生設置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做完后會感到比較奇怪:為什么數字完全不一樣的式子,也能夠算出一樣的答案,這就能夠引發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教師在此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試著說出它們之間存在的相同點,進而有效地引入本節課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2]。
二、應用數形結合思想
數形結合思想就是將數學的抽象概念和數量關系,通過圖像或者模型的形式直觀展示出來,幫助學生輕松進行分析和解答問題。教師在教學難以理解的問題時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道具來進行演示,也可以帶領學生建立數學圖像[3]。
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為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對角的概念和相關知識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數學教具來輔助教學,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感受。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量角器如何測量角,從而體會角的大小僅與兩條邊岔開的角度有關,與邊長無關。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演示制作角的過程,準備兩根木條,各取一端訂合在一起,轉動其中一根木條,角的大小發生變化,由此學生也可以了解到一條射線以端點為中心進行旋轉,就可以得出大小不同的角。這樣演示形式的教學,可以將知識點具象化簡單化,讓學生的知識梳理能力和總結能力得到強化。最后為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提前準備好的工具自己動手操作,以動態化角度分析角的概念,為后續學習更具難度的角的相關知識奠定基礎,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發展性思維都起到積極作用。
三、利用習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班級教學中教師需要提高習題的針對性,以此保證學生更加高效率地完成知識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不一樣的習題內容,多方位發散學生的思維,在加深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當前的思維能力,從而保證學生可以更加高效率地完成知識內容的學習。
例如,對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來說,在習題布置方面,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有關判斷題和填空題方面,讓學生能掌握基本性的知識,不斷深化對知識內容的印象。其次對學習水平一般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般的習題內容,例如,一些應用題等,使學生能深化對知識內容的印象鞏固之前所學的基礎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對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拔高題或開放性的題目等,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基礎進行知識的探索以及學習,不斷擴展學生當前的思維。通過不同習題的訓練,多方面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學生完成習題后,教師要多方位評價學生當前的學習基礎。在看到某些學生進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下拔高性的題目,通過層次性的訓練,不斷發散學生當前的思維,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學習數學的技巧以及方法,在思維能力發展同時不斷開闊學生當前的學習視野。
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對學生加以適當引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為后續數學邏輯推理與論證學習打好基礎,讓小學數學思維能夠順利銜接初高中階段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于春苗.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數學思維訓練的方法[J].黑龍江科學,2019,10(17):92-93.
[2]徐勝祥.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J].中國新通信,2019,21(17):202.
[3]李明麗.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9(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