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周艷麗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藝術來源于生活,最終要歸于生活。生活就像生命之水,藝術就像花朵,沒有水的灌溉,花朵將會凋謝。美術活動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與美術活動相結合,讓生活教育理論融于美術活動,使幼兒真正喜歡上美術活動,愿意參與美術活動,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基于此,本文重點探討了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運用,旨在為有關人士提供理論方向。
關鍵詞:幼兒美術;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及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幼兒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幼兒階段是兒童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開展幼兒美術教學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1]。生活化教學方法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啟發幼兒美術創作靈感,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幼兒美術生活化教學是新時代背景下先進教育理念的體現,值得幼兒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
一、幼兒美術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興趣是保證幼兒美術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要素。因此,在開展幼兒美術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身心發展特點,采取幼兒喜歡的教學方式,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而生活化教學采用幼兒熟悉的事物開展教學,能夠吸引幼兒注意力,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2]。
(二)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個人的獨特認知與見解能夠增加藝術作品的魅力。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鼓勵和引導幼兒進行自主創作,這對幼兒的思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幼兒美術生活化教學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他們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能在繪畫中體悟美、創造美。
(三)開發幼兒智力與增強心理素質
幼兒美術生活化教學能夠通過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增強幼兒對生活事物的感知,從而逐漸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隨著幼兒觀察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提升,他們的智力也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此外,美術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的方式之一。在美術創作中,幼兒獲得了美的體驗,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心理素質。
二、幼兒美術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內容挖掘于生活
美術活動的開展也要從幼兒生活出發。我園每學期都會制訂主題教育計劃,在制訂計劃中貼近幼兒生活,內容的選擇除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以及班級實際水平來確定外,還要從幼兒生活出發,這樣才能開展幼兒參與度高的活動,幼兒的發展水平也將得到更高的提升[3]。
例如,在大班下學期第二主題“我眼中的春天”中,我生成了“春日美景”“油菜花田”“桃花朵朵開”等美術活動,雖然是提前生成的活動,但是我還是結合兩年來孩子們對春天的了解,通過不同的作畫方式,提升幼兒的美術技能。在美術活動“春日美景”中,我請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對春天的認識,使其知道春天百花齊放、色彩繽紛;河邊有垂柳,有冒芽的小草,有飛舞的風箏……在創作中,我鼓勵孩子們大膽用色,將春日熱鬧的景象大膽表現出來,作品呈現效果非常好。于是,我將這次活動延伸至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又給了我一次驚喜—由于我班的美術特色是線描畫,他們進行了線描畫“春日美景”,雖然沒有了色彩碰撞,但是他們將點線面組合得非常好,將春日美景的熱鬧以另一種方式呈現了出來。一系列內容生活化的美術活動不僅讓幼兒對春天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們對美術更感興趣了,美術技能也得到了提升,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發展,還學會了學以致用。
(二)材料來源于生活
美術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材料,除了普通的作畫材料,特殊材料的運用會使幼兒在創作中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特殊材料源于生活,大自然就是一個大大的材料寶庫。教師應將“美術”與“材料生活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邊玩邊學、邊學邊玩,從中感受美、創造美、體驗美。
例如,在一次午后散步活動中,我帶著孩子們來到了學校的后花園,這里種植著美麗的花卉、時令蔬果,令人心曠神怡,孩子們也興奮地觀察著各種植物。這時,我發現一個孩子對芹菜產生了興趣,她蹲了下來仔細觀察,原本我以為她是不認識這個植物,正等著她的詢問,可當我聽到她說“它好像一幅畫哦”時,我才發現,是我低估了孩子的想象。也正因為她的話,才有了之后的“玫瑰圖”—我請幼兒用芹菜根作為畫畫材料,用拓印的方法,印畫出了一朵朵美麗的玫瑰,一幅幅美麗的玫瑰圖連成一片玫瑰園,我將它們裝飾在班級環境中,“玫瑰”們爭相綻放,十分耀眼,每天都有很多孩子去欣賞。這樣的美術活動簡單又方便,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們的參與度非常高,成就感滿滿。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維給幼兒美術教育提供了思路,主張將生活作為教育的中心,將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經過一系列優化處理應用于教育之中。鑒于這一思想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角色扮演加強以生活為導向的美術活動環境創建,從而使孩子們可以在美術活動中接觸到更真實的場景進行指導,讓孩子體驗生活過程獲得知識和技能。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括一切,生活的一切需要都屬于生活主義。”教育改變生活,意味著教育不是被動地受生活的制約,而是積極地促進生活。美術活動中教師需要始終保持平等與傾聽的原則,設身處地地考慮幼兒在心理方面的感受。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對教職人員尊重。部分教職人員希望孩子對自己保持絕對聽從的狀態,幼兒不能對自己的相關觀點進行闡述與辯解,不然就采用呵斥或者暴力的方式進行阻止,這樣容易塑造孩子軟弱的性格特征,自信心缺失。幼兒對事物有著自己的認知,教師應傾聽孩子的相關觀點,以孩子能接受、理解的形式進行相應溝通,面對孩子提出的相關要求進行平等化的交流,減少對孩子強迫性質或者含糊性質的相應要求。
結束語
總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對幼兒園美術活動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是教育。教師應將“生活”與“美術”相結合,讓美術之花綻放,讓幼兒對美術活動感興趣,使其愿意參與美術活動,在美術活動中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力,在美術活動中體驗成功與喜悅!
參考文獻
[1]李曉霞.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2020(51):70.
[2]韓旭.濃墨重彩繪生活——淺談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J].新課程,2020(50):47.
[3]王建蘭.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寧夏教育,2020(0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