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煌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新理念,采取新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立足于新課程要求和教學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適用于初中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真正改變學生“要我學”的閱讀狀態,最終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下的閱讀教學要求。因此,在當前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要格外重視閱讀教學方法的選擇,改變語文知識的傳授方法,使學生能真正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最終實現閱讀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穩步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初中階段;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一篇好的閱讀文章可以幫助學生建設優質的思想道德品質。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思想引導的關鍵階段,而好的書籍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很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初中生正處于求知欲很強的階段,豐富的語文閱讀素材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積累語文的素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字的“樂趣”,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讓學生的整體語文學科水平得到提升,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基礎程度和學習能力的強弱,了解學生的發展特性,選取適合學生的文本開展閱讀教學。在教學中,老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進行引導,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2]。
例如,在母親節來臨之際,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親情的偉大,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老師在閱讀教學課時,選取教材中的《荷葉母親》《秋天的懷念》這兩篇文章進行教學。首先老師組織學生閱讀這兩篇文章,并且為學生講解閱讀技巧,讓學生學習在閱讀中如何快速地抓住文章表達的情感,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讓學生熟知文章的內容,并且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表達技巧,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到親情的偉大,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二、構建閱讀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正式教學前,教師需利用多種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發展趨勢和內心情況,結合文本內容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給予學生良好的文化熏陶,使其能全身心參與到語文知識的鉆研和學習中,切實激發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把控文本教學的深入,融合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引導學生聯想與課文相關的生活經歷,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背影》這一課時,該篇課文的情感就是作者對父親的感恩之情,其從“送別”入手,回憶了“我”與父親的離別場景。因此,該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是描寫父親的品質和外貌。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可先圍繞課文內容提出問題:“該篇課文的背影指的是誰的背影?為何要寫背影?”這一問題可讓學生明確該篇課文描寫的主要人物,明確閱讀的方向。在學生完成第一遍閱讀后,教師可讓學生分享課文中較為深刻的語句,同時分析該語句中隱藏的情感,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教師可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在各自小組中進行分享和溝通,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觀點。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分享的是父親將橘子放在我皮大衣上的片段,并談了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分析這一語句,我覺得能充分展現出父親對自己孩子的關懷之情,同時也表達了父親對分別較為淡然的態度。雖然這些橘子弄臟了衣服,但仍舊非常開心,擁有濃濃的愛意。”在分析和尋找這些核心語句的過程中,學生能深入理解和把握“背影”中隱藏的多種情感,從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父親對孩子的關心、關愛之情。在完成知識點的基本教學后,教師需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心中的父親形象,與同伴展開互動和交流。在這種氛圍和環境的影響下,學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能感受到父愛的偉大。
三、創設情境開展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也是喚醒學生閱讀欲望、使其自主參與閱讀學習的動力來源。由于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閱讀興趣并不高,對于閱讀教學的優化,還應結合閱讀內容、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興趣愛好等,靈活運用多種手段,從而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使其在閱讀情境中體驗、理解和建構知識,增強閱讀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
以《登勃朗峰》的閱讀教學為例,對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教師可事先制作一張圖表,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并完成相關的表格。接著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文本,想象情境:馬車車夫游刃有余地駕駛馬車,在他的言語中充滿了自己的人生經歷;青年男女則坐在馬車內,高聲地談笑;我們則在樹下納涼,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一路上我們的車隊和游客都已經見識到了山峰的魅力景色。如此一來,在良好的閱讀情境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大幅度提升,點燃閱讀熱情,更加專注于閱讀學習。
結束語
總之,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依據學生的喜好選擇合適的閱讀教材,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元化的形式開展教學,促進初中語文高質量課堂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覃士芳.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9):258.
[2]李葉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課外語文,2020(2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