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兵
摘要:教師不僅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語文經驗和閱讀能力,在現代散文中創設問題情境,而且要牢牢把握散文的文體特點,根據現代散文教學的重點,精心設置問題和提問,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運用現代散文讓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關鍵詞:問題情境;初中;有效;散文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現代散文作為初中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對培養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鑒于現代散文的情感、環境和美的特點,將問題情境融入現代散文教學中,不僅可以將文本和教學問題情境化,還可以通過問題情境進行有效的激發,學生可以在課文中遷移和應用語文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整合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方法體系,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不幸的是,許多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把問題情境的創造變成了課堂上“斷問斷答”的生動場景,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甚至無效。盡管許多教師對創設問題情境有著明確的意識,但脫離學生的現實、文本內容或刻板的問題情境也很常見,因此,學生無法真正進入文本并與作者、教師和學生進行對話。基于此,初中現代散文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應以學生為本,以文本為媒介,以情感教育為目標。
一、深入內容,重視情感鑒賞
在中學,學生們通過語言鍛煉來學習現代散文的文本內容、表達方式和情感理解,所以散文教學的關鍵是,通過閱讀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來體驗氣質、微妙的情感和獨特的感知。深入理解,也有助于理解文本的主題,把握中心主題,從而加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注重個性化的言語輸出,激活學生的思維,感染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獨特的感受。從文本表面將文本隱藏在后面。《散步》“”也有這樣一句話:“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為什么今年春天太遲了?這里反復使用修辭手段來說明“我”非常期待春天的到來。為什么我如此期待春天?我擔心我媽媽無法熬過這個寒冷的冬天。作為一個兒子,“我”對母親的身體充滿了擔憂,所以“我”希望春天很快就會到來。許多冬天都被“忍受”,所以“我”感到害怕和擔心,“但春天終于來了”。“終于”這個詞不僅表明“我”的母親安然,而且表明“我”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受苦。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提煉和優化的過程中與文本和作者進行反復對話,以產生自己的思維,加深理解,加深情感體驗,培養和學習對語言和文字的敏感性,學習這類課文。這明顯提高了他的審美能力。
二、適時切入問題,促進思維發展
在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對文本核心內容的教學實施是以最常見的“問題”的形式實現的,這些問題是對文本內容的高度概括,引導學生通過提問從外到內挖掘字里行間的深刻內涵,同時用相關的“情境”補充。”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觀感受,實現文本的深度閱讀。因此,恰當的問題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陶冶美,在審美過程中積極參與學習,培養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創造滲透性問題情境引起了許多一線教師的關注,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總會出現脫節的現象,即如果學生的感知存在障礙和矛盾,教師不能幫助問題情境宣講、教授和解決疑問,但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困難,教師會創造相關的問題情境并進行專題講座。因此,在中學現代散文教學中,教師應提出問題,設置障礙,揭露矛盾,合理把握時機,及時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處于不斷提高的狀態。例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理解藥草園給作者帶來的兒童樂趣,理解作者對三味書店的獨特感受。因此,成為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以切入的角度。這個問題的情況可以表述為:“當你進入魯迅先生的藥草園時,你認為哪些地方會引起你的興趣?作者如何表達這些引起你興趣的地方?想象你的樂趣會是一樣的嗎?”在呈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之后,讓學生在本文中自我介紹,想象他們真的走進了“藥草園”,看到了可以帶來樂趣的“小男孩”。讓學生反復朗讀。學生們的頭腦中一定有許多豐富的形象。他們還將結合自己的童年經歷理解這篇文章。和童年的魯迅先生相比,我們之間的樂趣是一樣的嗎?作者對自己的童年有何感想?那我呢?這樣,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就被喚醒了,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分享童年的樂趣,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這樣的分享和交流不僅能給學生帶來學習漢語的樂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之間親密友好的關系。學生們會很興奮地自己探索它們。在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生們完成了學習,理解了本文的重點和難點。
三、豐富問題渠道,增強創設新意
現代散文自由,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作者的筆觸不受限制,拼寫自由,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是,現代散文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地表達情感。也就是說,散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寫作思路清晰,散文文本中總有一條主線,這條主線要么是一條開放的線,要么是一條黑暗的線,要么是一條光明與黑暗的雙線。作為教學中的文本,我們應該有必要的說教,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和教書,明確文章的寫作思想或暗示作為現代散文教學的必要內容。從文章的寫作筆記中刪去,創造支持教學的問題情境,這不僅有助于對文本的總體理解,也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現代散文中的獨特感受。例如,《一棵小桃樹》是明暗雙線的書寫暗示。小桃樹的逐漸生長是一條亮線,而小桃樹后面反射的“另一個我”是一條暗線。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創造以下問題情境:自由閱讀課文,用水平線畫出描述“小桃樹”生長過程的單詞。大多數學生都能找到描述小桃樹生長過程的詞匯。這條線很清楚。對于學生來說,這個問題并不難,但如果沒有明確的指導,讓學生畫出小桃樹生長的文字,讓學生自己提煉,會讓學生感到困惑。讓學生們進行比較,找出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老師會在學生有困難的地方給予指導。最后,終于明白,“我”出生在一個偏遠落后的山村農場。我離開了家,去了城市學習,想做一份事業。這是文章的暗線,但當學生和老師一起梳理這兩條線索時,學生們對文章形成了一種普遍的認知,并對“我”的情感變化有了自己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劉占泉. 散文閱讀教學路徑新探[J]. 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 2010(3):3.
[2] 肖冬梅. 關于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研究[J]. 課外語文, 2016(5):1.
[3] 薛禮橋. 初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初探[J]. 課外語文:下, 20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