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富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新興模式,不僅帶給小學生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也為小學生提供了鍛煉語文能力的機會。生活化情景的展開讓小學生對學習語文更加具有興趣,使得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將小學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以此來感受語文知識所帶來的無窮魅力。本文是對于生活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展開的策略研究,希望能夠得到廣大小學生的認可。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情境;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廣,教師要利用生活情境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每一個階段都要將生活情境運用進來,不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后,這樣一來都能夠體現出生活情境的優勢。
一、新課導入注重生活化
對于語文課程來說,往往比較枯燥無味,小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那么就需要教師在導入時利用生活習性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那么才好在課程過程中開展教學。在課程開始就為小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出發,選用小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當前的社會熱點話題作為課堂導入的內容,豐富拓展新課程的背景內容,引導小學生關注生活,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通過生活化的導入形式,讓小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引起,立刻進入到上課模式,這使得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在講課之前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小明今天感冒了,媽媽采用了最傳統的方法讓他捂著被子出汗,然后他的病就好了。小明的媽媽是不是非常有生活經驗呢?每一個母親都有關懷子女的辦法,那么我們來看植物媽媽是如何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好的生長環境的。”讓學生充分體會語文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讓學生熱愛語文,更加努力地學習語文。情景設置讓學生能夠增加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時更加具有好奇心來探索題目的答案,盡可能的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減少學生對于語文的抵觸,讓學生能夠開發語文思維。
二、設置生活問題,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下,對于所學知識進行應用是這個時代所要求的教育目標,小學語文亦是如此。在小學階段就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會使得小學生產生學習習慣,在任何生活問題中都會借助于語文知識來解決問題,以此達成學有所用的目的。所以教師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將應用能力培養出來。這樣才能夠使小學生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都能夠實踐應用,以此來達到學習語文知識的目的?;诖耍W語文教師就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置出生活化的問題,使得問題更加貼近于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學生的能力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才使得這些問題更有價值,真正實現語文知識的“學以致用”。
比如,在“坐井觀天”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完成之后,教師就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我們在窗戶里看學校的操場是什么形狀的?我們站在草場中央看操場又是什么形狀的?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體它的形狀是不同的,所以當青蛙坐在井底的時候他看到天空永遠是井口那么大,因此我們要多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事物。通過生活化問題的融入,讓學生能夠在實際問題中提升解決能力,并且能夠利用語文知識與生活問題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長此以往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積累越深,那么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會越來越牢固,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會感受到水到渠成。
三、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在教師采用生活化情景的現代課堂中,小學生能夠積極的鍛煉語文思維,主動參與語文實驗活動,豐富語文想象空間。這樣一來就使得教學效果大大增加,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隨之提高,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幫助。創設生活化情境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程度,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教師需要針對于小學生的年齡來設定生活化情境,讓小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解決生活情境問題,這樣一來大大的提高了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比如,在“霧在哪里”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畫面:在大霧天氣兩個人對面站著都看不到對方,車子不允許上高速公路,大山里有散不去的霧等。通過這些熟悉的畫面,讓小學生對于課文中的“霧”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霧”是一個淘氣的孩子,他遮住了很多東西我們都看不到。這樣的場景讓學生能夠更加直面的對語文知識有所了解,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生活化課堂讓每個小學生都有所收獲。語文教師要積極鍛煉小學生的語文思維,達到語文知識和應用能力的雙向提升,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培養出優秀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杜文霞. 基于語用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策略[J]. 學周刊,2022,(11):149-151.
[2]卞曉蘭. 提高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質量的有效指導策略研究[J]. 小學生(下旬刊),2022,(03):5-6.
[3]包鎖霞. 如何借助趣味教學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J]. 小學生(下旬刊),2022,(0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