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武
摘要:課堂提問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調節課堂節奏,把握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生成,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提問的效率直接關系課堂質量,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和業務素養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一、現狀分析
隨著初中地理被列為中考科目,地理課堂日漸受到關注,地理教師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以期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多種教學手段被應用到課堂,教師的單調講授逐漸變少,學生的思考越來越多,課堂氣氛越來越熱烈,初中地理課堂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勢態。然而本應該最受到關注的課堂提問卻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問題淺薄,無思考性;預設答案,為問而問;否定不符合預設的答案無情;問題死板,直來直去等。在這樣的現狀下,筆者認為初中地理教師實在有必要認真審視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讓原本有趣的地理深入到學生心中,讓原本有興趣的學生深入到地理世界。
二、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的措施
(一)情境化
1.生活化
貼近生活的問題總是能引起關注,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這要求教師平常關注生活,教師是地理人才能讓學生也成為地理人。例如,七年級第三章《世界氣候類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問從生活出發的三個問題:什么時間、氣溫升降情況、降水量如何。學生從生活經驗可以輕松得出:6、7、8 三個月氣溫高,平均氣溫大于 20℃,夏季高溫多雨;12、1、2 三個月氣溫低,在 0℃—10℃之間,冬季低溫少雨。三個要素相結合然后可以判定本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學生也可輕松得出經驗氣候類型的判定的要素,由此推及到其他地區的氣候類型。
2.結合興趣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師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 , 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注意的 , 教學本身就是有趣的。初中學生好奇心重,對知識的渴求程度高,地理教師的問題與學生的興趣相結合,能充分調動學習熱情。例如,在七年級第七章《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一課的教學中,在講臨近國家和地區時,筆者往往提三問,即該國(地區)有哪些典型動植物、你知道哪些特殊風俗習慣、你有哪些第一印象。這三個問題都能受到學生踴躍的發言,然后將學生的答案總結歸納、補充、引申,知識點基本全覆蓋。
3.結合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歷代文人雅士的詩詞中涵蓋了諸多的歷史知識,是豐富的可挖掘資源。此外,現代散文、詩歌中也包含了無數可用素材。地理問題與之相結合可以提升課堂的新鮮感和學生的參與度,有助記憶、有助理解。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的教學中,在講授中國的地勢特征時,一首《蜀道難》和《敕勒歌》便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三級階梯分界線。一首《春夜喜雨》和《夜雨寄北》便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四川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 ( 四川盆地 ) 和高原山地氣候 ( 川西高原 ) 的氣候特征和地區差異性。
(二)層次化
初中地理內容蕪雜,且由于課時設置較少,很多同學的知識是凌亂的、不成體系的,課本重難點往往與已有知識脫節。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將重難知識點進行層次切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層次化的問題設計能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層次清晰,有助于其構建知識體系。層層遞進的問題還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中,既增強了其學習地理的自信心,同樣也增強了地理課堂的效率。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的教學中,筆者以“什么是水資源?”“常見的水資源有哪些?”“我國的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點?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如何解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及其帶來的影響?”步步設問,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問題層次需要教者在課前做充分的多元預設,允許課堂的自然生成,否則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
(三)矛盾化
初中地理涉及生活層面的內容較多,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常常形成固有觀念,即“先驗概念”,教者可以抓住“先驗概念”與科學之間的矛盾沖突設計問題。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的教學中,在講授“氣溫”知識點時,筆者提問“一天中最高氣溫在什么時候”,根據固有觀念,學生一般認為在中午 12 點,然后讓學生自己通過觀測得出結論是下午 2 點。這樣矛盾化的設計在知識沖突間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使其懂得用新角度看舊問題,也培養了學生勇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質。
三、地理課堂提問的語言要求
(一)精練準確
首先,指向目標明確、范圍準確,滿足這兩點學生才知道答什么、怎么答。其次,提問語言不宜過長,不能有冗余信息干擾學生獲取提問關鍵信息。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讀地圖,如果設置問題為“從圖中你看出了什么?”這個問題目標不明、方向不清、范圍過寬,學生的答案將是五花八門,那么將問題具體成“從圖中你看出我國地勢大致沿什么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就能清晰地查找地圖,得出答案了。
(二)生動幽默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其注意力只能集中 15 分鐘左右,生動幽默的語言能使有意注意的時間延長,更能使課堂氣氛活躍。例如,在講冷暖鋒的時候,筆者將冷氣團和暖氣團比喻成相愛相殺的情侶,互相推著走,誰強大,誰當家;誰當家,誰冠名,一下子講清楚了冷鋒和暖鋒,鋒前雨和鋒后雨,學生哈哈大笑,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
(三)開放
提問有“開放”和“封閉”兩種。“你能說出青藏地區的特色動植物嗎?”“請你談一談你說知道的青藏地區的特色動植物”這兩個問題前者是封閉的,學生只能回到“能”或“不能”,當學生回答“不能”時追問無法進行,這個提問就是無效提問;后者是開放的,它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信與肯定,使其能積極跟隨老師的問題進行思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課堂有效提問是地理課堂深入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提升地理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師深入探究的,具有實際意義的話題。
參考文獻
[1]沈珍康.關于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2):189-190.
[2]蔣小姣.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1(08):93-94.
[3]劉景芳.探析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