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霞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工作;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引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建立三觀的重要時期,但在此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對身邊一切事物都充滿興趣,因此易于被周圍環境因素所影響。德育作為小學教育的首要教學任務,對培養小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從而有效發揮教學育人與德育育人的育人功能,但在現階段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融合開展的過程中依舊存在部分問題,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深入分析問題,并探索出能夠使其有效融合的路徑,從而推動德育教育的發展。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德育工作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德育與教育分離
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所影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僅會講授有關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并不會主動將教學活動與德育工作進行銜接,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產生脫節顯現。
另一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雖然能夠意識到德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有意識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相結合,但由于道德與法治教師并不具備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效結合的方法,因此當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引入德育工作時,往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融合教學的效果浮于表面,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無法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德育效果不明顯
教科書作為首要的教學材料,由多名教育工作者進行整合與編訂,包含著重要的基礎知識,是教師展開教學活動及學生學習的首要依據,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但對小學生而言,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的內容枯燥無趣,知識點繁多復雜,可讀性較低,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往往只會引用具有代表性,且發生很長一段時間的實例,并沒有過多的引入時政熱點,因此小學生很難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在主觀方面便無法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學習興趣,因此當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小學生便無法很好的參與到課堂當中,在上述前提下,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相結合時,便無法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德育工作相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轉換教學理念,重視德育育人
受傳統教學模式所影響,大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都會采用教師講寫做、學生聽抄看傳統的教學模式,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了更好的管理課堂秩序,往往不會在教學環節中設置課堂互動環節,使課堂中的主體變成道德與法治教師自身。
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認識自己》一課的教學活動時,為了幫助小學生正確的看待自身、認識自我,并促使小學生不斷的進行自主探究,使小學生能夠始終保持自身的閃光點,以及改正自身的缺點,進而不斷的完善自我[1]。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詢問學生近階段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都遇到過哪方面的問題,并在獲得小學生的回答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總結內容需要包括過去到現階段的轉變過程,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要求班級內的每一名小學生準備一張紙,并將自身的總結內容書寫在紙面上,總結內容至少需要五點,在小學生書寫完畢后,便可以根據總結更加直觀的看待自己,此時道德與法治教師便可以開展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并向小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小學生是否能夠真正了解自己;小學生是否能夠闡述自身的處事方式;小學生是否了解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小學生是否有著秘密、心愿;小學生是否有著自身的好惡等。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引導線,會逐漸進行對自我的探究,從而更加全面的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最后,道德與法治教師便可以引導小學生再次回到最初的問題,以此解決小學生的疑問。在上述教學模式下,小學生便能夠建立正確認識自己的觀念。
(二)優化教學模式,豐富德育內容
根據現階段的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擴充小學生知識儲備量時,都僅僅是帶領小學生拿出道德與法治教科書,并為小學生標注重點知識內容,再由小學生自行背誦。但由于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已經由教育工作者進行提煉與整理,并不存在可有可無的知識點,以至于小學生在記憶重點知識時,往往只能大篇幅的進行背誦,學習便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因此小學生在進行背誦時,易于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抵觸心理。
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和朋友一起》一課的教學活動時,為了加深小學生對友情的認識,引導小學生積極的與同學、朋友交往,并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2]。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師進行授課時,首先便需要針對班級內小學生展開調查,以此統計小學生在以往的生活當中,若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且希望找人傾訴時,首先會想到誰。在道德與法治教師將反饋進行統計后,便會發現,大多數小學生在找人傾訴時,都會選擇朋友作為傾訴對象,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便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相關實例,并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切入點,鼓勵小學生分享自身與朋友之間的故事,并為小學生設置問題,引導小學生思考朋友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小學生便能夠更加清晰的理解友情,學會如何正確的交友。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師若想更好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便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德育工作相結合,突出德育的育人功能,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魏潔.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德育工作相融合的有效路徑[J]. 吉林教育, 2020(34):2.
[2]曾聰.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實踐[J]. 廣西教育, 201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