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景帥
摘要:小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而小學生也擁有極強的接受能力。在小學階段開展科學教學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其科學意識,鍛煉其思維能力,培養其探索思維。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融合“做與思”,創建豐富素材,提供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契機,提升科學教學質量。本文將從多個緯度探尋小學科學教學做與思融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做與思;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傳統科學教學模式大多將技巧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教師不能將教育目標單單局限于技巧與知識方面,而應使學生喜愛科學學科,深入了解科學學科,逐漸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為實現上述目標,教師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融入做與思,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一、引入實驗器具為學生創建思考與操作機會
在科學學科中,實驗是主要教學內容,實驗有助于降低學習難度,更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類型的自然現象。但是,傳統實驗教學大多由教師為學生演示實驗步驟,而學生很難存在充足的動手實踐機會,這就會對實驗教學結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為增強學生基本學科素養,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科學實驗活動,積極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實驗教學相融合。比如,教師可結合班內學生數量,將其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將適宜的實驗器材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的自主探究實驗活動中。一旦小學生在科學實驗中遇到困惑與問題,其也可自行依托于小組探究找尋解決辦法。上述教學活動既有助于增強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科學素養,也可逐漸使其具備科學探索精神。
在圍繞“沸點”知識點進行解析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實驗學習方式了解相關知識點;但是,相關科學實驗卻具有危險性。因此,教師可為學生詳細講解各注意事項,明確告知不同類型實驗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作用,詳細描述實驗步驟。相應地,教師還可引領學生參與分工協作。在面對危險低、難度較低的科學實驗時,小學教師還可引領學生自主參與科學實驗,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方式探討實驗步驟,鼓勵各小組相互評判實驗結果,再由教師給出最終點評,強化教學效果。
二、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
當前,小學科學學科的諸多內容與日常生活存在緊密聯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從各處發現潛藏的科學知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應立足于教學內容,為學生積極創設不同類型的生活情景,讓學生用善于探索發現的眼睛找尋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要善于提問,結合個人所學知識有效處理不同類型的困惑。例如,在圍繞“植物生長”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引領學生對植物種子進行認知,鼓勵學生找尋社會中相對常見的植物種子,指導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進行全方位觀察。當學生完成植物的種植任務后,教師也可將其展示到課堂,鼓勵學生講述植物名字。若植物死亡,教師也可帶領學生對植物死亡原因進行共同探究,使學生可從多渠道了解到食物所需的生存環境,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認知,強化其科學綜合素養。
三、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做與思的意識
小學課堂通常只有相對有限的教學時間。在創建科學課堂時,多數教師僅僅是直接了當地向小學生講解,有針對性地講解不同知識點。但是,此類教學方式過于直接,即便其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知識,但卻很容易縮減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慢慢形成思維惰性,導致其不愿主動進行思考,更喜愛走捷徑,進而對學生素質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鑒于上述情景,為強化學生綜合素養,提高其科學綜合品質,教師應注重創新教學模式。若教師可結合小學科學課程的特征,創建恰當的情景開展教學活動,則可推動學生自主思考探究。
國內小學大多已設置多媒體教室,教師可依托多媒體設備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注意力,給予學生激勵與表揚。比如,在圍繞小學科學學科“影子”知識點進行解析時,教師可讓學生實現準備與事物影子相關聯的圖片,依托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鼓勵學生探索影子的內涵,為學生創建自主思考的空間與機遇。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現不同時間段的旗桿影子變化。當學生完成觀察任務后,教師也可提出問題,詢問學生通過觀察能夠發現什么。部分學生會提出影子的長短與時間之間存在某種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為班內學習小組發放手電筒,鼓勵學生運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對直立鉛筆進行照射,再對影子變化進行觀察。在完成上述教學任務后,教師應進一步推動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其結合上述教學步驟反思相關知識點,領導學生采取實驗活動進行驗證。這有助于學生認識光照角度與影子變化間的關系,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認知。
四、整合教學資源開展實踐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涵蓋諸多自然現象,但其與小學自然存在一定不同。科學學科歷經數年發展已取得顯著成就,但卻依然存在些許問題,其最核心原因在于教師不夠信任學生,依然會青睞手把手的教學模式,不能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究機會,嚴重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更難以保障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發散。基于素質教育理念,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深入思考做與思的關系,了解其對于科學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優化科學教學方法。現階段,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慣性影響下,部分科學教師仍然會青睞于單純的講述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但這不利于學生認知抽象問題。若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也無法有效遷移所學知識并找尋問題的解決辦法,進而會對最終的學習質量、學習效率產生負面影響。為保障教學質量,小學科學教師應調動學生熱情與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比如,在圍繞“土壤”相關知識點進行解析時,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實踐,帶動其觀察校園內的種類多元的土壤,慢慢引導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對土壤中的砂礫、黏土部分進行辨別。最后,教師可再度帶領學生回歸課堂,鼓勵學生大膽表述在土壤觀察任務中所感知到的不同現象。上述方式可引導學生透過土壤表現,增強其問題意識,推動“做與思”深度融入課堂學習活動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應深刻意識到做與思所蘊藏的教育價值,了解做與思的教學積極作用。通過引入實驗器具為學生創建思考與操作機會,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做與思的意識,整合教學資源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有助于增強座椅的效果,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微.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8(48):1.
[2]李勝.小學科學教學中“問題式”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中華辭賦,201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