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清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不斷深化改革,人們日漸意識到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花重金讓孩子從小學習樂器,培養其藝術素養。在小學音樂教育當中融入由順笛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樂器演練當中加強其對音樂的感知,提升其音樂素養,從而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順笛是由我國傳統樂器竹笛加以創新和改變而來的樂器種類,使用順笛教學不僅有助于傳統樂器在教學中的推廣,還能夠讓小學音樂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并且順笛音色發音婉轉、對基礎要求低、樂器便攜易帶,十分能夠滿足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基礎樂器教學。本文主要通過對順笛教學價值的分析,提出一些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利用順笛教學的方式途徑,希望能對小學音樂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小學音樂;順笛;體驗式教學
順笛是一種由傳統樂器竹笛演變而來的新型樂器,其音色發音靈敏,音域寬廣,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樂器種類。雖然是由竹笛演變而來,但是竹笛對學習者的要求較高,演奏竹笛需要掌握諸多技巧,包括氣流必須保持穩定、根據管徑的不同自行調音等等,對于小學生而言
學習起來較為困難,短時間內也無法靈活掌握。順笛在竹笛的基礎上設置了更寬廣的音域,且只需要對準吹嘴就可以發音,不會因為小學生嘴唇無力而影響樂器發音,且順笛方便攜帶,學生能夠隨時練習,是小學生學習樂器的最佳選擇之一。因此,如何將適合小學生演奏的順笛合理運用到音樂教學中,就成為了音樂教育者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
一、小學順笛教學的價值
竹笛作為我國傳統樂器,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早在黃帝時期便有將黃河流域的竹子用來制作為“笛”,隨后的幾千年發展中,“笛”因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取名為“玉笛”、“銅笛”等等,但是“笛”的基本形態和演奏方式都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順笛結合了竹笛的特色加以改良,讓其更適合當代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進行演奏,相比竹笛而言更容易入門,更能夠良好地普及到各個學校音樂課程當中[1]。
小學生通過對順笛的學習,不僅可以在提升其音樂審美能力、藝術素養,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激發部分學生的音樂天分,培養其興趣愛好。并且順笛作為一種傳統改良樂器,在學校教育中普及開來,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中華名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認識前人的智慧,從而塑造其對民族的愛和民族自信感。
二、小學順笛課堂的體驗式教學實踐
(一)注重課前準備工作,讓教學能夠順利開展
小學順笛課堂開展之前,教師需要以“認識順笛”為主題,在學生中開展順笛的講解工作,可以先使用順笛為大家演奏一首輕快的曲子,然后再播放順笛的由來,以及一些用順笛演奏名曲的作品,讓學生對其產生好奇和向往心理。在充分激發學生對順笛的興趣后,再繼續開展順笛教學的準備工作:首先,順笛教學的基礎就是需要保障教學器材的充足,需要選用發音準確、成色較新的順笛進行教學,并且必須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有一支自己的順笛。其次,教師需要用圖片加示范的形式展示使用順笛的正確動作,其中包括手持姿勢和如何正確吹奏。在這兩點課前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再開展集體順笛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根據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安排練習曲目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課本教材內的曲目素材大多數是中外經典名曲,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鑒賞性。但是在小學階段的學生音樂素養還處以初期培養階段,對這些曲目多少會有些難以理解,也無法從審美的角度對其產生興趣。本次教學研究采用的是6音孔G調順笛,并且結合其特點,在教學曲目編排上采用的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沒有順笛演奏基礎的學生能夠快速入門。
例如首先學習5、6、7的吹法,選用《小寶寶要睡覺》這一曲目來進行吹奏這幾個音調的針對性練習,學吹1、2、3選擇《一只小羊羔》,在學生完成了這幾個基礎音調的吹奏方式后,就可以將其應用到歌曲編創的學習當中,例如《粉刷匠》、《兩只小象》。課程以此類推,在學生學習一段時間后,就需要將前面搜有學到的音調進行整合練習,例如學生掌握了5、6、7和1、2、3、4、5、6、7這系列音符后,就可以安排難度中等的練習曲目《甜甜的秘密》、《美麗黃昏》等。在這種練習中,用合理安排從學習到鞏固再到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將吹奏順笛的方式牢牢掌握。
(三)理論知識與實踐練習結合,增強課內師生互動
學生在初次感受到吹奏順笛的樂趣后,想要長期練習并能夠進階,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以此為基礎支撐學生順笛的學習得到提升。音樂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包括了認識符號、認識樂譜、視奏結合等等能力的培養,將其融入到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適當的降低難度。首先需要讓學生對音數字樂符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可以采用簡譜的形式學生更能輕松掌握,然后再由教師一一對照不同的樂符在順笛中吹奏出來,加強學生的記憶點。在樂譜的挑選和編排上,也需要根據學生實際能力選擇難度適中且能夠被學生記住的曲子。在這種理論知識與實踐練習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當中,能夠更好地為小學生奠定音樂基礎,讓其在日后的學習中能夠順利進行和堅持下去。
其次,在教學中還需要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例如在《小寶寶睡著了》這一曲目的學習導入階段,教師就可以先用互動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先要求學生們不用著急練習曲目,而是拿出紙筆,將腦海中對這首曲子的畫面用簡單的繪畫描繪出來,加強學生對曲目的理解的其中情感的共鳴,并且在學生理解錯誤時及時引導,從而讓其能夠對音樂感知更加準確和深刻。
結束語:小學音樂教育中融入順笛學習,是一種將傳統文化充分滲透到教育中的積極行為。學生不再僅僅通過單一的課本教材去了解音樂的藝術之美,而是在實踐中真正將其掌握,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其音樂天賦,并且培養其興趣愛好。對小學音樂的實踐型改善,不僅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更是一種復合教育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水平要求的合理方式,在這種教學當中,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史慧艷,王瓊.少兒竹笛教學分析——以忻州市第二實驗小學為例[J].戲劇之家,2021(18):100-101.
[2]高曉楠.分析多元文化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9(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