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康
關鍵詞:百分數;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數學理論知識相對抽象,部分學生容易出現畏難情緒。為消解學生的恐懼心理,教師可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將日常生活中例子融入于教學活動中,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其自主意識,潛移默化地增強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以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標。基于此,圍繞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引入情境教學方法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依托多媒體教學設備,增強數學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充分彰顯生活化元素的教育價值。比如,教師可向學生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圖片、音頻、視頻,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百分數并使其意識到百分數的必要性。在實際的教學進程中,教師可將本班同學的投籃視頻播放給學生。其中,在單位時間內同學a投中13次,同學b投中15次,同學c投中31次。通過觀看PPT課件,班內學生形而上地認為同學C投籃水平最高,因為其在單位時間內投中次數最多。此時,教師可向班內學生提問,若只看投中次數,則能夠判定誰投籃水平最高嗎?班內大多數同學均回答是,也有部分同學持有不同意見。
在此基礎上,筆者繼續向學生展示PPT表格,在單位時間內同學a共投球20次,同學b共投球25次,同學C共投球50次。在完整地展示表格后,多數學生恍然大悟。若只觀察投中次數,則無法全方位反映學生的實際投籃水平,應結合其頭球總數進行判斷。而只需將圖中次數除以投球總數,即可得到投籃人的實際命中率,進而展現百分數的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上述策略可在班級內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助于生活化元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便于學生理解。同時,教師也可進一步進行提問:若分母不同,則能否比較大小,這進一步引發了學生的困惑。此時,教師可給予學生解答,拓寬學生視野。比如,為比較分母不同的分數,可將不同分數的分母都化作100,進而方便兩種的比較。當完成上述教學任務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讀寫百分數,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參與自主練習。通過將班內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并展示各小組的數學結果,可發現多種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帶領學生對錯誤進行反思與總結,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理解,強化其數學核心素養。
二、了解百分數的生活意義
為強化小學生對于百分數的認識與理解,使其可熟練運用百分數并解答數學問題,教師可圍繞生活元素創建特定的教學情境,強化生活與百分數的聯系。比如,教師可創建下列情景,本周末教師要接待幾位友人,由于長期未見面,老師要和友人們小酌幾杯。下面老師將向大家介紹幾款酒?請同學們從中選取最適合朋友聚餐的酒水并闡述理由。部分學生認為,教師應選擇啤酒,因為其擁有較低的度數。此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為何認為啤酒的度數更低呢?而同學表示,啤酒的瓶身上標注了酒精度為3%;那么,教師可繼續提問3%代表什么意思?部分學生回答其含義為,酒的酒精含量約占3%。同時,部分同學則認為教師應選用紅酒,因為紅酒的度數適中。而絕大多數同學都不建議教師選取酒精濃度高達52%的五糧液,因其擁有極高的酒精含量,很容易喝醉。通過帶領學生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并設置趣味性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日常生活與百分數的聯系,直觀感受百分數的生活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也應悉心教導未成年不可飲酒,更不能酒后開車;相應地,小學生要正確認識酒精,愛惜身體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三、開展拓展教學活動
為強化生活化教學效果,教師可帶領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尋百分數,將班內學生分為不同小組;組織各小組成員對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進行分析,引導各組成員交流、分享自己所發現的百分數并詳細闡述百分數代表。經過各小組的討論交流后,各組成員普遍表示不認識分數的具體含義以及分母、分子分別代表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將自己圍繞百分數所整理的PPT課件展示給學生。比如,截至2020年,在校學生中出現近視眼的概率約為24.65%,華北地區某學校一年新增的近視學生人數是去年近視人數為125%。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帶領學生發現百分數的特點,即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整數,也可以大于100。上述生活化教學元素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其了解百分數的內涵。為進一步拓展數學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教師也可將萬分數、千分數、十分數的寫法教授給學生。簡單而言,萬分數、千分數具有更高的精確度,但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涉及較高的精確度,因此不需要過多地對萬分數、千分數的應用進行介紹。簡而言之,通過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可幫助學生了解百分數所蘊含的生活價值與生活意義,切實強化數學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深刻意識到生活化教學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以及其對小學數學的推動作用。通過引入情境教學方法,了解百分數的生活意義,開展拓展教學活動,有助于強化學生對于百分數的認知與理解。
參考文獻
[1]楊英.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方式的優化淺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12).
[2]孫麗霞.多元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體現[J].中華少年,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