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經緯
摘要: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是小學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 ?音樂教學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是小學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 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建設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施。
一、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
音樂教材中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應當認真鉆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國旗國旗真美麗》、《我愛雪蓮花》、《如今家鄉山連山》、《共產黨好比紅太陽》、《我們多幸福》等歌曲中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再如:《洗手絹》、《種瓜》是對學生進行愛勞動的教育;《摘草莓》是對學生進行擁軍擁屬、尊敬長輩的教育;《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是對學生樹立崇高理想、繼承發揚優秀傳統的教育;《白楊和小河》是對學生進行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教育;《天地之間的歌》教育學生從小愛科學。這些是從歌曲內容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在歌唱教學中貫穿德育教育歌唱教學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教材中所選用的歌曲總離不了愛國主義歌曲、革命傳統歌曲、民族風格的歌曲等等,這些作品包含大量的愛祖國、愛家鄉,繼承光榮傳統、樹立遠大理想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分析、教唱這類題材的歌曲,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音樂教育是塑造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能給小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道德素質教育作用。
二、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曠神怡。科學實踐證明,音樂有益于身心健康。當悅耳的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傳人大腦皮層以后,優美的旋律能刺激并興奮神經系統,煥發人的精神,而隨著感情的變化,能使人產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質,產生堅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促使人身心和諧、情緒振奮、心情愉悅,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小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隨著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中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和鍛煉。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優美的歌聲,使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教師還必須緊緊抓住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導學生進入歌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感情。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三、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
現代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有 些科學家也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音樂教育是左右腦平衡發展,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能素質有著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眾多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 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沈括、馬克思、列寧、愛因斯坦、托爾斯泰、歌德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登上事業成功的頂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除了他們有超群的知識結構,開闊的視野和驚人的毅力外,他們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不僅從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娛樂,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們慣于在誘發靈感的音樂中,凝聚自己熟慮的科學構想,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 點,把思維引向深處。
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實踐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會有一定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和閱歷,創設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在教學中靈活實際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激發學習熱情,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新的課程觀認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為了培養專門人才,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而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則是以班級為單位,按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施教,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學生學習的探作性和創造性受到限制,同學間缺乏交流,合作、動手機會少,而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很少參與。學生往往成為被動的聽眾和機械的模仿者,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會喪失自主的學習心理,對音樂失去興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學生的個性,擺正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把教師從“教書匠”的角色轉變成音樂實踐的主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
總之,小學的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刻不容緩。現代教育越來越需要生動活潑,生氣勃勃,充滿創造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需要將音樂教育引入德、智、體、勞諸育之中,來完成對小學生人格的塑造。重視小學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跨世紀建設人才的關鍵。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審美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促進學生身心協調健康地成長、個性自由和諧的發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中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音樂教育是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加強小學的音樂教育,對于提高全民族的音樂文化素養和培養面向21世紀高素質創新人才,具有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