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烏拉
摘要:我們在美術新的課程改革時期,應該主動地學習、探索、實踐,走出過去美術教學的傳統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從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應該是豐富、生動、多樣的;且上課要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還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抓住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散發出獨特的燦爛光芒!
關鍵詞:美術 ?課程改革 ? 審美 ?課堂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美術教育是初中生素質教育所包含的內容。在實施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以及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美術教學的主要目的。美術教學以培養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繪畫實踐為核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對美的正確認識,以及對美的正確理解為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教學重點。反觀當前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主要還是以簡單的繪畫技巧來評定學的好壞,忽略了對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和審美觀的培養。要改變以往的美術教育教學模式,應更新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現如今,素質教育觀念逐漸融入社會的每個角落,審美能力也成為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認同和贊美,美育的地位也隨之逐漸上升。家長們也開始意識到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興趣,而孩子從小都喜歡畫畫,從會拿筆到上幼兒園期間,幾乎都喜歡畫畫。初中學生漸漸少了小學生的那種“天真”,在他們的作品中很少見小學生那種大膽的線條和自由表現,取而代之的是害怕錯誤的畏首畏尾的細心表現,表現出畫畫真難,這對我們來說、對學生來說都是件痛苦的事。主要原因是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觀察世界方式方法的變化,眼睛的欣賞水平很高,而理論水平和表現能力不能達到他們自己的要求,所以出現了畫面很空甚至畫不出來的“學困期”。因此,很多學生感到自己不是“畫畫的料”,于是很多學生就選擇了放棄。這樣的案例在每個班級都比比皆是。那我們該怎么辦呢?針對這個問題,我淺談下自己的一些凌亂的想法。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建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地方,課堂氛圍是師生共同在課堂上創造的心理和環境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會產生更多的師生互動,學生愿意更多地表達自己。有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學生會因為教學內容的生動和教學形式的新穎而感興趣。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進行“激發興趣、自主參與”的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促進學生的充分互動,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教學效果。課堂上老師的話不一定多,但要能給學生以啟發和引導。老師在主導教學時應努力營造出一種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中得以輕松地展現自我,那么,學生就會把對老師本人的喜歡遷移為對美術學科的熱愛。美術學科更注重實踐性和操作性。實踐必然會有成功與失敗,嘗試失敗的教學方法,就是事先不必給學生過多指導和框框加以限制,讓學生在多次嘗試與失敗中自我進步。要對學生的作品要多肯定,且形式多樣。對學生作品中所蘊含的創新意識,哪怕是只有一丁點的智慧火花,我們也必須像母親呵護孩子一樣地精心保護,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對那些構圖能力強的學生,大可放手讓其自我想象;而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則可根據他自己所喜歡的一小部分進行改畫:可改動作,可改色彩,也可增刪些什么,這樣,能讓學生看到畫中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創作,激發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愿望。
二、注重學生對新事物的理解,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觀察是對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察看。觀察能力的培養存在于每一學科的教學,只是各有側重。而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觀察能力培養,則顯得由為重要。因為無論是對事物的構想或表現,還是美術繪畫學習過程本身,都應把觀察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美術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從理論研究、繪畫訓練、臨摹欣賞和評論教學四個方面進行實施的。給學生講授整體的觀察方法及對比的觀察方法,使學生學會怎樣正確的觀察所要描繪的物體。只有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在繪畫訓練中準確的描繪各種物體。當然還要在繪畫訓練的同時欣賞優秀的作品進行臨摹,來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三、以欣賞、臨摹教學的實施,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臨摹教學對學生認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繪畫觀察能力的提高。與繪畫教學不同之處,臨摹、欣賞教學中是以作家和學者的成功創作為觀察和學習的對象。那么在對作品欣賞和臨摹過程中的觀察就不能只局限于這些成功作品表面,在通常情況下,要考慮作者繪畫時的內心世界和作品創作過程中所處的歷史年代,這是欣賞作品中所必有的常識。在欣賞教學中,利用電腦的有利條件,將圖片進行放大處理,學生們就會看到許多在課本上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欣賞我國著名的油畫藝術家董希文所創作《開國大典》時,要讓學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引導學生觀察作者刻畫人物的生動表情以及所反映的內心世界。該作品是一幅深為群眾歡迎的革命歷史畫。它表現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宏偉壯闊的場面,再現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劃時代的一刻。通過對油畫《開國大典》的講述與欣賞,使學生了解中國現代繪畫藝術的偉大成就,提高學生對油畫中國民族化特點的欣賞能力和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在臨摹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把教學的目的放在以形式美為主要出發點,以作者情感體驗為輔。對于畫的形式的臨摹,要求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用坐標格作準確臨摹;另一種是自由而準確的臨摹。比如選擇一些寫實范本。有利于初中學生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學生分析和把握。有時,要求學生采取不同的臨摹方法,不過在臨摹過程中不能脫離成功作品的風格和特點。這樣就能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通過評論教學的開展,提高學生對觀察能力培養
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過程中,除了有教學上的構思和環節設計外,在評析教學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一定的培養和提高。在教學設計上,要有展評過程,這樣學生可以對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見,談看法、談觀點,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變相思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辯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事半功倍。生活中美無處不在,對于畫家與我們來說,不是因為他們是藝術家,而是因為他們具有藝術家的觀察力,具有觀察美、發現美、創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過初中的美術教學,我們的要求不是要培養藝術家,而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像藝術家那樣的觀察、創造和審美能力,教學將為我們提供這種創造精神與能力培養的寬廣沃土。
總之,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的更新,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個性發展,就能夠使學生的觀察方法、審美觀不斷的得到提高。725DF99E-94EE-4FAC-AB89-8D49135B6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