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語境下,300期電視系列專題片《廣西故事》深掘重塑廣西文化符號,詳盡展現了廣西的人文歷史、民族風情、山水風光等文化元素,使廣西多彩多姿的文化內涵得以全景式深刻呈現。
【關鍵詞】廣西故事;文化符號;專題紀錄片
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隨著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地區形象經有策略地重塑、營銷傳播后產生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已經被實踐反復驗證,國家、地區、群體之間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在新時代語境下,廣西媒體如何立足廣西特色,講好廣西故事,深掘重塑廣西文化符號,促進廣西文化形象的傳播,增強人民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
2016年3月19日,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廣西電視臺聯合出品的電視系列專題片《廣西故事》正式開播。截至2022年3月,該片已經制作300期,播出時間橫跨6年,以每期15分鐘(每集時長有差異,通常略超15分鐘)計算,共有超過4500多分鐘的視頻內容。這樣龐大的節目體量承載了巨量的信息內容,詳盡地展現了廣西的人文歷史、民族風情、山水風光等文化元素,使廣西多彩多姿的文化內涵得以全景式深刻呈現。該片先后獲得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專家、觀眾的肯定,并連獲多項業界大獎。迄今《廣西故事》欄目始終堅持創作理念,以點滴作積累,聚沙成塔,大大延展和開拓了廣西歷史文化宣傳空間,實現了對大量廣西文化符號的深掘和重塑,使之成為一份厚重的文化積淀。
一、多元融合,全方位呈現廣西豐富元素的文化符號
文化符號是指具有某種特殊內涵或者特殊意義的標示。它在文化形象的構建中有著特殊的意義。2011年廣西桂學研究會和廣西文科中心桂學研究團隊組成的“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課題組多方調查論證,選出了神話、地理、歷史、民族、人物、文化、遺產、風物、工業9個類別共100個具有代表性的廣西文化符號。在《廣西故事》的選題中,既有部分和桂林山水、興安靈渠、繡球、甑皮巖等傳統文化符號相重合的選題,更有大量通過編導們不斷采訪深挖而新增的多元文化選題,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以傳奇塑造廣西人物群像
《廣西故事》系列節目以人物為題的有38集,以人物歷史故事為主要線索的則更多,占比將近30%。其中講述廣西本土歷史名人的有清代清廉剛正的東閣大學士陳宏謀、廣西現代教育的奠基人馬君武、明朝傳奇抗倭女將瓦氏夫人、革命英雄韋拔群、武俠小說一代宗師梁羽生等。近年選題范圍則逐漸向旅桂名人、與廣西有關聯并具重大社會影響的歷史人物拓展伸延,重在挖掘那些不被公眾熟知、曾被忽視或遺忘的名人歷史記憶,還有那些富有趣味和傳奇色彩的小故事。例如,豐子愷先生被譽為中國漫畫鼻祖、文學大師,每個小學生都在語文教材里讀過他的經典散文作品《白鵝》,然而多數廣西人都不知道豐子愷先生在抗戰期間扶老攜幼來到廣西,曾在廣西桂林師范學校任教,在獨秀峰下躲避飛機的轟炸,并在桂林、宜州創作了教育名篇《教師日記》和《阿Q正傳》漫畫等跌宕起伏的往事。《廣西故事》的《豐子愷廣西緣》這兩集不僅重新梳理講述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還走訪舊地,采訪豐子愷一家曾經的鄰居后人、博物館退休員工等見證人,留下了寶貴的獨家歷史資料。《大唐戰神 桂州歲月》讓觀眾了解到,原來神話中的托塔天王,即唐朝衛國公李靖也與廣西有著不淺淵緣。他曾任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在今天的平樂縣平定盜匪、修筑城池。《陳望道在廣西》以幾顆珍藏的紅豆做引子,介紹了《共產黨宣言》中文版首譯者陳望道難忘的廣西時光。《月餅小鎮 留住鄉愁》考證了每年中秋都被拿來吟詠一番的蘇東坡名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原來說的就是合浦月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不僅曾在桂林市立中學(今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語文,還為學校量身定制寫下校歌。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廣西本土名人往往具有勇敢、剛正、清廉等較為清晰的符號特征。而旅桂名人的故事,則能從側面反映出廣西的山水之美、民風之淳樸包容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歷史考古元素顯著增加
歷史考古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民眾青睞。不論是央視精心打造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系列紀錄片成為收視爆款,還是河南衛視因《唐宮夜宴》《祈》等古風文藝節目登上熱搜第一,其背后的社會根源都是國力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也日漸高漲所致。廣西也有獨一無二的燦爛文明,但外地人對此了解不多,大多數廣西人也知之甚少。《廣西故事》圍繞這個關鍵點,深入歷史考古文化領域展開創作。《白蓮遺秘 史前之光》《桂林甑皮巖 探尋古文化》《探秘頂螄山》等節目詳盡介紹了柳州白蓮洞、桂林甑皮巖、南寧頂螄山等史前遺址。《駱越秘藏》系列里南寧武鳴元龍坡出土的3100多年前的2件商代青銅卣,證實了廣西的青銅文明源遠流長。《漢墓鳳燈 絲路傳奇》展示了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標志性文物——合浦西漢羽紋銅鳳燈如何結構精妙,巧奪天工。《稀世青花 重現廣西》詳盡介紹了珍稀國寶元青花“尉遲恭單鞭救主圖”罐是怎樣在廣西橫州市出土的。《鎏金摩羯 寶藏南丹》的錘揲鎏金銀摩羯,這件南丹土司秘藏寶物是我國發現的年代較早的立體銀質摩羯造型文物。《探秘中和窯》論證了藤縣中和窯在宋朝就曾生產出可媲美景德鎮的瓷器,并參與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歷史考古類的內容專業性很強,表述要求十分嚴謹。《廣西故事》借助專家合作,通過扎實的文史考證,拍攝了一系列廣西考古和珍貴文物的故事,用視頻影像真實生動地演繹了歷史文物背后隱藏的文化密碼,借此逐漸加深公眾對廣西本土歷史文化的認知。以物證史,廣西自古以來物華天寶,具有悠久綿長的獨特歷史文化。這些歷史文物類文化符號是廣西人集體記憶的表征和載體,是廣西人凝聚共同意識的文化基因。對這些歷史文物類文化符號的宣傳,可以增強廣西人的本土情懷和群體歸屬感、自豪感。
(三)全景式系列節目挖掘深度文化內涵
與4年前的節目比較,這2年來《廣西故事》制作的系列性節目,有分量的多集單元內容大幅增多,如廣西書院系列、探秘頂螄山系列、伏波將軍系列、駱越秘藏系列、宋窯系列等,其中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紅色題材《豐碑》系列有17集之多。該系列節目以廣西各地的革命紀念碑為切入口,講述每個紀念碑背后,各地人民如何風起云涌、轟轟烈烈參加革命的故事。這個系列節目的拍攝范圍幾乎涵蓋全廣西各地市,使廣西各地革命運動的源頭、發展、影響、意義等各方面得到一個全景式的宏大展現。這個系列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很大,被入選為廣西全區專業技術人員網絡培訓的黨史學習課程。另一個重要的系列節目則是廣西古道系列,這個系列包含了買馬道、安南貢道、牂牁道、瀟賀古道、鏌铘古道、相思埭、湘漓古道等7部分共10集內容。這些古道短則數十里,長有幾百里,實際上穿越了廣西大部分地區。古道歷史從先秦時期跨越到近現代,講述的內容涉及古道形成的歷史淵源、地理特征、地區影響力、人文風俗、文物古跡、歷史名人、文獻文學等,可謂包羅萬象,豐富且有趣。這類全景集成式的紀錄片需要投入的資源很多,攝制組為了完成這些系列,陸陸續續拍攝有一年多的時間。這些系列節目都主動與各博物館、專家學者進行深度合作,在他們專業研究成果、研究項目的基礎上,對某些領域追根溯源,構建起有廣度亦有深度的龐大敘事架構,以更厚實的文化內涵重塑文化符號。如此相應的是節目制作難度倍增,但節目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也因此大為提高,對分散于多個領域的文化資源起到挖掘、凝聚、重塑為全新文化符號的作用。
二、對塑造文化符號與傳播策略的思考
(一)打造差異化全新人物符號
一直以來,廣西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符號集中于地理類文化符號,像桂林山水、漓江、北海銀灘,是許多外地人眼中廣西的代名詞。對于廣西人,廣西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文化符號是“劉三姐”,與“桂林山水”相映生輝,對廣西整體社會經濟文化產生的正面加持作用、巨大的溢出效應不可估量。但需要看到,從20世紀60年代電影《劉三姐》到今天,已經過去約60年。文化人物符號略顯單一。當今現代社會生活方式越來越傾向于個體化、個性化,年輕人需要新的榜樣、新的符號,形成價值示范作用。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任何一個公眾人物形象出現之前,都有一定的集體期待視野。每一位觀眾,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和社會中。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思潮和審美趣味,對人們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2020年,四川一個名為丁真的藏族少年,突然因為一段短視頻在網絡上爆紅,其原始野性純真的風格和網絡上的蕓蕓網紅形成極大差異化。“丁真的世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也由此知名度大增。回溯過程,可以看出甘孜文旅圍繞著丁真和理塘講了一個相當精彩的故事,使“丁真”和“丁真的世界”一下子成為當地閃亮的文化符號,這樣一個人物符號引發的裂變效應值得借鑒與思考。在《廣西故事》素材積累的眾多人物故事中,雖然有不少亮點,但缺乏與當下時代內質的契同性,還需更進一步提煉出有高度人格辨識度,同時能與廣泛人群形成深層情感共鳴的新人物符號,提前準備輔以高效的運營模式,才有機會塑造出能“破圈”的人物文化符號,擔負起帶動巨大流量和商業價值的作用。
(二)敘事方式個性化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路徑已大為分化。個別事件、個別人甚至個別動物在某些范圍內爆紅已不再罕見。這些都有著基于其自身差異性與真實性的表現。像李子柒不但在國內粉絲眾多,還在國外相當有影響力。她那些制作精美的詩意田園視頻,走的是國風、非遺、美食路線,她自己卻始終保持緘默不語,純粹地讓鏡頭敘事。在B站上“羅翔老師”走紅,坐擁粉絲千萬。他講課不僅專業水平過硬,而且妙趣橫生、內容深刻。說與不說,都是他們獨特的個性化敘事方式。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敘事方式必須要有個性化,具有差異化的認知,才能成為被討論和傳播的話題,激發某些群體用戶的傳播力量。《廣西故事》的敘事方式也應打破拘囿,進行更多個性化的嘗試,給人們帶來更豐富的收視體驗,這樣不僅能夠得到關注的流量,也有利于進一步將廣西獨特的文化傳遞出去。
(三)多維提升,促進融合傳播
在全媒體傳播時代,互聯網使信息傳播、收視習慣、媒體格局乃至媒體體制、機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電視、電影早已不是受眾觀看視頻的唯一渠道,人們個性化地使用媒介,大眾關注內容也加速分化。廣西文化傳播的途徑仍需積極探索和實踐。如何順應轉變趨勢,推動融合創新,形成有效現代傳播體系是《廣西故事》面臨的緊迫課題。除了主流媒體和網站播放平臺,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也是其重要的內容輸出陣地,利用融媒體多平臺提高節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針對媒體信息形式多元化的特征,《廣西故事》也在不斷嘗試短視頻推送、圖文化、微動畫等傳播手段。在堅持生產優質內容的同時,應通過新的視角來表現傳統文化與人們當代生活之間的關系,使人們接受和傳承廣西優秀的精神文化傳統。
三、結語
6年時間,對一檔電視節目來說無異于漫漫征途。《廣西故事》以300期故事深掘廣西的多維文化元素,嘗試著將廣西文化資源打造成廣西文化符號,并努力尋求更多積極的文化認同,使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煥發新的生命力。重塑,意味著不但要展現廣西傳統文化符號的魅力和底蘊,也要與現代文化價值連接相融,強化普通民眾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連接,激活文化創造力,增強廣西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參考文獻
[1]潘琦,黃偉林.廣西文化符號[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4.
[2]劉尊.《廣西故事》:弘揚主旋律,用心講故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2):101-103.
[3]季雅麗.《廣西故事》對廣西形象的構建與傳播[J].視聽,2018(02):29-30.
作者簡介? ?勞鳴冬,廣西廣播電視臺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