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雙減”政策出臺后,如何科學有效地布置作業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雙減”,減量不減質,這不僅對學校的專業水平、內涵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也是一場對教育教學的空前改革。作業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評價質量的重要支點。因此,數學作業必須在“雙減”政策下,謀變適存。
【關鍵詞】“雙減”政策 數學作業 項目化 實踐創新
在印象中,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一直在說,但從教育話題變成現實主題,力度之大,要求之嚴,行動之快,尚屬首次;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一直在議,但從局部規范變成全面整治,規模之廣,措施之實,查處之細,令人震撼。細細品味,“雙減”政策看似偶然,其實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那么,在“減”去不必要負擔的同時,是否也要增“加”必不可少的訓練,使“加”與“減”的切換自然、遷移有序和辯證統一。
“雙減”背景下,不僅對學校的專業水平、內涵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月芬老師提出:作業從來不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小問題”。作業設計就像一把尺子,不僅能測量出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也能清晰地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雙減”背景下單元項目化作業之“意”
所謂項目化作業,就是以項目為載體的課后綜合實踐性作業;所謂單元作業,則以單元整體為框架,整體建構知識體系和作業架構,精簡作業總量,多學科融合,多方位融合。而單元視角下的項目化作業,則是以單元為單位、以項目為載體,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重組、整合單元內容,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學生在探究、合作中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二、雙減”背景下單元項目化作業之“特”
(一)選擇性
“雙減”背景下,單元項目化更趨于人性化。學生可以基于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經驗或自身能力自由選擇作業。選擇適當的作業既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更能使其保持興趣,減輕壓力。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教師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而三至六年級作業時長總體不超過 60分鐘。
(二)生活化
項目化作業不僅基于大單元、大知識體系,更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并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這樣學生就真正可以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學習數學,將數學運用于生活,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教師要指導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盡量在校內完成書面作業。教師還可以采用“面批”作業的形式,力爭每天各科作業的批改率在20%左右。特殊學生因個人原因,可以啟動“家長簽免”制度。
(三)結構性
單元化項目學習既縱向鏈接教材關聯內容,又橫向并聯相關主題內容,不僅可以體現知識體系之結構,更能體現生活數學之結構。我們提倡備課組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自主設計作業,形成校本化學科作業體系。全市基本形成“骨干教師示范解讀、教研組長身先士卒、備課組長牽頭卷入”三級循環作業設計體系;堅持“一教一輔”的底線,不依靠教輔資料隨意布置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四)多元化
和傳統作業相比,筆者認為“雙減”后作業應更加多元化。我們用更為開放的目標、更為鮮活的過程、更為豐富的資源、更為主體的感受來代替傳統作業的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真正實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在興趣中提升能力的目標。科學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必要的勞動、鍛煉、閱讀等活動。了解“減”的背景和要求,能夠實現規則下的最大自由,使得作業的設計和管理不缺位、不越線,為“功利育分”轉變為“自然育人”的新局面保駕護航。
三、“雙減”背景下單元項目化作業之“變”
(一)基于基本內容的單元項目化作業設計
數學新課標從學科的角度提出數學要與其他學科整合。筆者將與之相關的數學單元作業也進行了整合。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這一單元后,為了加深學生對“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個方位的認識,筆者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活動一,學生分組,在圍棋的棋盤上插彩旗,在最短時間內按教師說的方位插代表自己小組的彩旗,數量多的小組獲勝;活動二,讓學生到操場上,按照教師說的方位插彩旗,最后根據小組插彩旗的正確率和時間來決定哪個小組獲勝;活動三,把學生帶到校外,讓學生經歷走到一個地方的過程,并讓他們描述從所在位置到學校應該怎么走。
這三個活動,把與方向有關的內容以游戲化的形式進行整合,學生在活動中加深了對知識點的認知,能更好地應對作業中的方向問題,從而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
(二)基于核心知識的單元項目化作業設計
核心知識就是指結構明確、適用范圍廣、自我生長能力和遷移性強的基礎知識。它在數學課程和教材中處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主要地位,具有內在邏輯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這一單元后,筆者設計了“測量學校鐘樓的高度”這一單元項目化作業。
方法一:根據正比例關系,測出固定長度的竹竿的影長和鐘樓的影長,然后根據比例算出鐘樓的實際高度。
方法二:讓學生站在鐘樓旁邊拍照,量出照片中鐘樓的高度和學生的身高,然后量出學生的實際身高,再根據比例計算出鐘樓的高度。
方法三:根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似性,把一個等腰直角三角板放在鐘樓遠處,一支激光筆放在斜邊的底端,不斷調整三角板和鐘樓的距離,直到激光筆對到鐘樓頂端為止,這時激光筆和鐘樓底端的距離就是鐘樓的高度。
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正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等一系列知識解決這一問題,深化所學知識,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基于深度學習知識的單元項目化作業設計
遷移是學生有效學習的標志。沒有課堂的深度學習,不可能實現課后的有效遷移。筆者認為,課堂“加法”主要從三方面努力,即知識“點”要理解、知識“線”要聯結和知識“體”要系統。
1.知識“點”要理解
以“分數乘分數”的教學為例(見圖1),學生需要弄清楚“為什么分母相乘做新分母,分子相乘做新分子”。這里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通過畫圖經歷計算規律的探究,發現分數的分母相乘得到新分母,分數的分子相乘得到新分子,部分之間的聯系初步建構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模型;二是借助圖形理解計算內涵的實質,發現分母相乘其實是分數單位的整合細化,分子相乘其實是分數單位個數的有序累加,整理思考有助于學生的數感形成和法則內化。
2.知識“線”要聯結
以“分數除法”的教學為例(見圖2),學生需要弄清楚“列式的依據是什么”和“計算的法則是什么”。蘇教版數學教材分為三層學習,即“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分數”,它們都是遷移“整數除法意義”來列出算式,又用“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于甲數乘乙數的倒數”的規律來實現問題轉化,最后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一開始分門別類地學習,然后抽象出大同小異的規律,遷移的路徑明確、清晰,也突出了重點。
3.知識“體”要系統
以“認識負數”的教學為例(見圖3),學生需要弄清楚負數的現實模型和建構負數的數學模型,而且要打通兩種模型之間的壁壘,形成一致性的認知。這里重點要理解正數與負數是表示兩個相反意義的量,0是個分界的數和標準,正數大于0,負數小于0,正數和負數基于標準對應存在和對稱排列。從溫度計的直觀感知,到數軸上的抽象記錄,數系的拓展呈現結構化。
(四)基于拓展知識的單元項目化作業設計
教師基于整合拓展知識設計數學單元作業,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與該數學知識相關的知識,學到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滲透數學思維方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公頃與平方千米”這一單元后,筆者設計了“無錫面積知多少”這一單元項目化作業。此次作業緣起于五年級學生質量監測中的一道題:
無錫市面積是4628( ? )。
A.平方千米 B.平方米 C.公頃 D.平方分米
選擇“公頃”為答案的學生占半數以上,而正確答案應該是“平方千米”。顯然,學生對“公頃”“平方千米”等大單位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對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的印象并沒有在頭腦中真正建立,停留在腦海中的只是簡單的表象。基于此,筆者將本次項目化作業的目標定位為以下幾點:一是立足實踐,圍繞能力提升設計主題單元項目作業,通過查閱資料、實地測量、梳理反思等方式,使學生認識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建立清晰的空間觀念;二是整體審視小學階段“面積單位”知識模塊,鼓勵學生用個性化方式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感悟學習面積單位的一般思維過程和特殊的思想方法——想象和推理;三是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團隊合作方式,讓學生從數學的視角來審視、探索周圍的世界,享受更多的作業樂趣,形成深度學習樣態,落實學科素養。基于以上考慮,筆者設計了一項周期長、螺旋上升式的主題活動:首先整理學過的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動手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面積單位,并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找到知識根基;其次通過具身體驗100平方米有多大、1公頃有多大、1平方千米有多大,引導學生積累直接經驗;最后整體梳理,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通過以上整合單元知識設計數學單元作業,學生不僅能夠在作業活動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感受面積單位的大小,發展合作交流能力;還能感悟到本單元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學會解決綜合性的數學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全面發展。
總之,在核心素養能力提升的大環境下,數學教育的根本仍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在“雙減”背景下,數學單元視角下項目化作業如何才能謀變創新?筆者認為,首先要改變一紙、一筆、一卷的單元作業設計與檢測方式,改變作業傳統樣態,從學生根源處解放固有作業刻板印象;其次要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教師應淡化“唯分數論”的觀念;最后則是推進單元項目化作業系統化,擴展充盈、實踐探索、形成體系。相信在實現這三步走的基礎上,單元項目化作業之“變”一定會落在實處。
【參考文獻】
[1]王玉霞.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之我見[J].名師在線,2020(8).
[2]梁萍.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作業設計研究[J].學周刊,2020(5).
[3]陳藍.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之我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9).
[4]李國娟,徐國海.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數學教育,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