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道”為“德”之本體,“德”為“道”之功、“道”之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情感”入手,通過“問題情境、已有經驗、學習活動、真實體驗、師生互動”的有效路徑,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成長,在道德認知中提升,在情感體驗中升華,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情感共鳴 立德樹人
大德之容唯道是從,道難成則立德,崇德是立德之本。立“道”樹“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立“道”樹“德”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這也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有效途徑。
“立道”,出自《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謂確立正當的事理或行事主張。做人首先要從根本上做起,根本立直了,“道”就出現了。而“樹德”強調了品德的作用,德為先,而后成人。那么,怎么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立道樹德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以下途徑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通過有溫度的課堂產生共情,從而實現立“道”樹“德”、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一、潛心立“道”:在問題情境中“激發情感”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情感動機引起的。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是確保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情感動機,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以三年級“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為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抽象的了解父母、愛父母轉化成實質的行動,從而與父母產生“共情”是本次探究活動的主旨。需在探究中不斷深入,力求使學生思考更深入。
在板塊一“我們都愛父母”的教學中,圖例分別描述了“天都黑了,香噴噴的晚餐已經做好了,爸爸工作還沒有回來”“當媽媽生病了,看著媽媽難受的樣子”“媽媽出差都有半個多月了,馬上就要過節了”三個場景,教師用語言牽引學生沉浸到自己家庭生活的相似情境中,讓學生回味當時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表達出:“擔心、心疼、想念”。教師適時點評:“心疼、擔心、想念”就是對爸爸媽媽的愛呀。然后再遷移到生活的其他情境中,讓學生從抽象的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具體的情節中,學生感受到了“牽掛、不舍……”這些情感的背后都是學生對父母的愛。
當學生把抽象的愛化為一個個場景,他們的情感與父母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在此基礎上,筆者以給爸爸媽媽填寫“生日、最近關心的事、最近煩心的事”這三個小檔案為切入口,學生發現自己所填的答案與家長的答案大相徑庭時,更加激發了學生對父母的情感。
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更能激發學生內心深處隱藏的情感體驗,促進其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并且,學生在“當時”的情感氛圍中,將主觀情感遷移到情境中去,能達到情感體驗的目的,并在其中受到陶冶,用愛滋養出內心富足的童年。
二、匠心樹“德”:在已有經驗中“培養情感”
心理學家羅杰斯十分重視情感,他認為:學習本身就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列寧也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不會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課堂不是簡單的梳理與說教;而是必須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綜合化教學,通過主動放權以創設共享學習氛圍,通過體驗探究來營造生態情感場等課堂相應變革,才能求真務實、實現道德與法治的真教育。
還是以“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為例,一個藥盒的出現喚醒了“我”潛藏的記憶,原來“我”的父母已不再年輕,他們的身體不像他們所表現給“我們”看的那么健康。一縷縷白發已爬上他們的額角……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細節,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每個環節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把課內延伸到課外,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這樣,既為學生留下了知識的深刻烙印,又使親情更加的刻骨銘心。
在情與情碰撞的境界之中,學生產生了共鳴,他們情不自禁地陶醉了。師生之間、生本之間、家庭之間均達到了情感相通、心理相融的意境。
再以五年級的“學會溝通交流”一課為例,正確對待不同的看法是成長中的學生都面臨的實際問題。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被認同和接納,但不同的成長環境又迫使每學生在看待問題的立場、處事的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怎樣讓學生學會理性對待分歧,合情合理地思考并解決矛盾至關重要,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此時,“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之間或與朋友因問題產生歧義時,我們首先要善于傾聽,技巧性地重復對方講話的重點詞語,這樣會讓對方有一種被接納、認可的感覺,雙方緊張或劍拔弩張的氣氛會得到暫時的緩解,兩人之間的距離也會相應拉近。當然單純的重復并不能解決矛盾的沖突,如果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用“我很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我知道,你剛才不高興了……”等來表達,也會讓對方卸下防御心理。感受并理解對方的內心與情緒,對解決沖突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足根本、尋找途徑,讓師生共情、生生共情,讓學生感到自己被接納、理解和尊重。既可以促進雙方進行自我表達以及對內心的自我探索,從而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溝通,也可使雙方的關系更進一步,準確地覺察對方的情感需求。
三、精心求“法”:在學習活動中“發展情感”
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身體、心智與情感的共同進步,而情感更是人性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三年級的學生都是愛父母的,都有愛父母的自然情感,但這個年齡的學生對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樣去愛父母,也不知道怎樣表達對父母的愛。我們以往的教學只是流于表面的說教,課堂是空洞的口號式的,缺乏溫暖,因此,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教學途徑,幫助引導學生通過調查活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場景讓學生感受父母的愛,深入地了解父母,與父母產生共情,從而學會用行動去愛父母。
在“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的學習活動中,教師通過設計小調查,既激活了教材,又激活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用實物圖片、現場連線、作文錄音等豐富的形式展示了對父母的了解。喚起了學生愛父母的情感,與父母產生共情,提升對父母的認識,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
學生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有序交流,有效拓展了交流的深度,讓學生對父母的交流不斷走向深入,從而促進了學生情智的全面提升。
再以“協商決定班級事務”為例。在教學“充分討論,表達意見”這個環節的學習時,在某些學生主動闡述自己的建議后,有的學生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用自己的主觀臆斷進行批評和指責,此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指導學生學會充分聽取和尊重每個同學的意見和建議,這樣達成的方案才能夠得到大家的理解與支持,更好地發揮作用。在討論這一學習活動中,通過“尋徑共情”的策略運用,可以幫助學生主動感悟、實踐操作,促使學生快捷、有效地解決問題。
四、盡心共“治”:在真實體驗中“維持情感”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何讓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有溫度,讓學生在參與、展示中深深體驗到情感,并使這份情感延伸下去,讓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頭腦里喚起或驚奇,或贊嘆,或心疼,或內疚等的情感,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是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教學“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時,對孔子名言的學習,如果單純地從解釋名言著手,將會非常枯燥。那么如何使學生在真實體驗中“維持情感”呢?教師可以從剛才的對父母的愛的回憶中入手,以真實的生活自然地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學生體悟名言的意義,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幾千年前留下的智慧,仍然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
基于此,我們發現不斷探索如何有效使用“共情”,讓“共情”不僅成為促進教與學的“同頻共振”,而且成為促進師與生的“情感共鳴”,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也讓學生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這是不斷探索創新課程活動的內容和方式,破解課程中高耗低效的難題,使立德樹人成為貫穿于教育全過程的實際行動。
五、養心育“能”:在師生互動中“調控情感”
親其師信其道。民主是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梁,只有發揚教學民主,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強化學生當主人翁的自豪感。可見,師生和諧是建立教學民主和發揮教學效益的根本保證。
以《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的教學為例,學生通過回憶、觀察、音頻連線等環節,了解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了解他們的煩惱……父母的形象在他們腦中逐步立體、豐滿起來。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情感產生共鳴。
“共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理念。課堂上,教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充分勾連了學生與父母的情感通道,使學生能設身處地體驗父母的處境,讓學生對父母的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與理解力,從而使學生走進父母的精神世界,感受父母內心的真正想法,能將心比心地理解父母,體驗父母的感受,并對父母的感情作出恰當反應。
“共情”更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之愛與父母之愛產生共情,更培養了學生具有同理心的能力。使學生學會了解一個人或者事物,不能單純地從外部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其同在“他”的世界里,并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
袁隆平先生曾經說過:“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立“道”樹“德”,是這粒好種子的萬善之本。尋“徑”共“情”則是撬動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利器,使這粒好種子破土而出,根深葉茂,枝粗果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