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平
摘要:本研究基于一例普通小學融合教育自閉癥兒童的教育診斷結果,綜合運用知動訓練、語言訓練、積極行為支持和補救教學等多元策略進行個別化康復訓練,效果顯著,旨在為融合教育環境下自閉癥兒童的個別化康復訓練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融合教育 自閉癥兒童 教育診斷 個別化康復訓練
一、引言
自閉癥(ASD),是一種發病于兒童早期的神經發育性障礙。自閉癥兒童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互動障礙以及重復、刻板性的興趣和行為方式,部分自閉癥兒童還存在感知覺異常、溝通困難等情況。目前,融合教育是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為特殊兒童創造一個正常化的學習環境。但是,小W作為一名自閉癥伴隨智障的普小學生,無法正常參與集體教學活動。因此,研究者部分時段將小W抽離進行個別化康復訓練。
二、個案基本資料
小W,男,11歲,3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癥,現就讀于某小學五年級。父母為主要教養人,比較關注該生的學習,并能按照老師的康復訓練方案在家進行訓練。集體課上,他不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且常常跑出教室,偶爾發生自傷、干擾課堂等問題行為。
三、研究方式、方法
主要采用個案研究方式,通過對小W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診斷,制訂和實施個別化康復訓練計劃。
(1)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他人,獲取小W生長史、教育史、干預史、社會效度等基本資料。
(2)測驗法:使用《自閉癥兒童心理教育評核(PEP-3)》,通過兒童照顧者的報告和測驗了解小W溝通、體能和行為等方面的發展和適應程度。
(3)觀察法:使用“ABC前后事件直接觀察記錄表”和“時距記錄表”記錄小W三種問題行為發生前后的情境及事件發展脈絡。
四、研究過程
(一)教育診斷
(1)醫學生理方面:小W大腦控制和協調的功能差,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未發現器質性異常。
(2)心理發展方面:中輕度智力障礙,處于前運算階段初期;專注力不足,注意失誤率大于15%;易出汗疹,皮膚瘙癢;單腿站立平衡不穩,肌力無法控制,方向感差;會主動表達,但存在語法錯誤、代名詞反轉與混淆的現象,能理解日常交流的常用句式。
(3)情緒行為方面:易受外界干擾,多動易興奮;常重復刻板行為;喜歡重復沒有意義的詞語;常以尖叫、拍打、咬自己、奔跑等方式表達情緒或需求。
(4)學習學業方面:不能理解部分教學語言;集體教學時不遵從指令,常跑出教室,偶爾通過大哭、尖叫、賴在地上等方式抗拒回教室。
(二)個別化康復訓練策略的擬定與實施
研究根據教育診斷結果擬訂并實施個別化康復訓練計劃,全過程分四個階段:觀察階段增強師生的相互了解,培養信任感,鼓勵小W自我表露;強化訓練階段采用多元策略訓練知動、語言、行為等方面的能力;穩定鞏固階段進一步加強訓練,同時拓展訓練內容;遷移類化階段將已習得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跨情境應用,從抽離訓練調整為入班支持。
(1)知動訓練:通過視覺追蹤、正反數數等活動提高專注力和記憶力;通過點仿畫、穿線等活動提高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通過排隊輪候、擺放物品等活動提高服從指令和自我控制能力;通過蹲走、搬物、運動游戲等活動提高肌力、平衡能力和行動能力。
(2)語言訓練:通過仿說句式和提示描述簡單情景,提高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通過用非口語方式表示需要、拒絕,語匯結合手勢等表示語用功能;通過以生活實例為素材編故事,創設情境,學以致用,習得并表現功能性溝通技能和社會交往技能。
(3)積極行為支持:功能性行為評估顯示,小W問題行為的主要功能為逃避集體教學活動的負強化功能,也有因睡眠不足、皮膚瘙癢等不良生理狀態的感覺刺激與調整功能,偶爾有想要獲得喜歡的食物、玩具、關注的正強化功能。基于上述功能主要采取前事控制策略,如準備汗巾擦汗防止皮膚瘙癢;后果處理策略,如差別強化適當的行為;生態環境改善策略,如創設結構化的個訓室環境;行為教導策略,如說“我不要”代替發脾氣。
(4)補救教學:通過對常見事物的分類、排序和整理,提高順序概念;通過走迷宮、數字推理、拼七巧板等活動提高觀察力、數理邏輯思維和圖形理解能力。針對小W在班級集體教學中所學習的學科知識,通過降低學業目標、減少內容量、分解相關知識、生活化和操作性替代純講解的教學方式等策略,進行學科補救教學。
(三)訓練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個別化康復訓練,小W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
(1)通過知動訓練,其自我控制力提高得特別快,手眼協調能力顯著提高。注意力、精細動作、平衡能力和行動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是,記憶力方面仍以機械記憶為主。
(2)行為問題顯著減少,多數時間能夠用恰當的方式表示拒絕、獲取想要的事物或有效求助。個別化康復訓練課堂上能夠聽從指令,并完成各項訓練。但是在班級集體課堂活動中,偶爾不能遵守課堂常規。
(3)語言方面,能夠聽懂大部分的簡單句和指令句,可以理解因果關系和并列關系的復雜句,找出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等要素,但不能理解事件發展的邏輯關系。語言表達方面,在口語提示下能復述簡單的小故事,表達完整句子的比例逐漸提高。溝通方面,日常生活中,常通過肢體語言輔助口頭語言來表達需求,溝通效度滿足日常所需。
(4)補救教學方面:數概念、圖形認知、邏輯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能在老師的輔助下參與班級課堂教學活動。
五、總結
(1)自閉癥兒童被安置到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因為自閉癥兒童個體差異顯著和自身的缺陷,可能會在溝通、社交互動、自我照顧、課業學習、生活適應等方面需要特別的支持與輔助,根據教育診斷結果來確定是否需要個別化康復訓練課程。如果需要個別化的康復訓練,那么,個別化的康復訓練要與學校的常規教育教學有效結合,從而發揮融合教育的整體功效,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個別化康復訓練與集體教學有效結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自閉癥兒童的個別化康復訓練要有針對性和時效性,訓練內容要符合自閉癥兒童的獨特性、視覺學習特質和行為模式。訓練方式要采用多元的策略,引導自閉癥兒童廣泛地運用視、聽、觸、嗅、味等感覺器官,體驗和感知外在事物,建立本體和外界的聯系。第二,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設計的課程內容要貼近生活,符合自閉癥兒童的發展特點,使學生樂學易學。教學或訓練方式中,游戲法運用效果最好。第三,普校教材內容對于自閉癥兒童而言過多過難,要先把一節課內容進行多種形式的調整,再選擇自閉癥兒童最近發展區范圍內的內容和適當的方式實施教學。要盡可能通過個別化康復訓練的補救教學,提高自閉癥兒童在集體教學中的參與度和學習目標完成度。
參考文獻:
[1]黃艷華.英美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實踐模式及其啟示[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2]劉春燕,呂鑫源,宋素濤,等.關鍵反應訓練對自閉癥兒童的干預有效性——來自認知神經科學的證據[J].中國特殊教育,2020(1):3944,38.
[3]昝飛著.正向行為支持:基于功能評估的問題行為干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