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妮
摘 要:雙減政策的提出背景下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觀念,注重將減負理念落實到實際中去,為學生創造更輕松的課后成長環境,使其能夠以興趣與愛好的發展帶動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是應當在政策指導下配合學生當前的成長規律,避免布置紙面作業給學生帶去負擔,而是應該在學用通融理念的指導下優化傳統作業設計模式,以更注重學生建立融會貫通知識體系的方式,帶領學生建立語文探究體驗,使其形成語文興趣以配合雙減目標,真正以減負方式促使學生得到綜合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設計;低年級語文
雙減政策的提出是對素質教育理念的進一步完善,其引導教師重點關注現階段學生的課后學習問題,認識到當前大量的課后作業過多地侵占了學生的課后空間,導致學生缺乏發展個人興趣與愛好的環境,使其個人綜合素養難以得到高效的提升。為了轉變這一問題,雙減政策指導教師優化傳統作業設計模式,注重通過落實減負理念的方式,將更多的課后空間歸還給學生,為其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尤其是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依照雙減政策的指導,在避免布置紙面作業的要求下,注重融合學用通融理念打造實踐化的課后指導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實踐作業引導下能夠以零負擔的方式接觸語文內容,從而形成語文學習興趣,真正在課后時間中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并使其真正建立融會貫通的語文體系,以此有效鞏固素質教育改革目標。
一、布置實踐任務提升學習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轉變傳統作業的設計思路,不再為這一階段的學生布置紙面作業以加重低年齡學生的心理負擔,而是注重通過設置實踐作業任務的方式,以輕量化實踐引導,使學生能夠在課后環境中開展語文活動,從而提升學生對應方向的語文學習能力。這將真正從目的導向方面推動作業設計形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真正在負擔較低的實踐模式下真正形成良好的語文習慣,為低年級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活動參與打下重要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預習實踐任務的方式,引導低年級學生開展對將要學習課文的預習閱讀活動。如在《小小的船》一篇文章的學習前,教師則應布置預習作業,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對文章進行嘗試性地閱讀,利用前文所學的拼音知識,對文章的正確讀音進行熟悉。而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難以自己解決的讀音問題,這時學生將通過求助家長、利用數字媒介或是查閱詞典等工具書的方式,了解正確讀音,切實完成基礎的預習實踐任務。這能轉變傳統作業形式,使學生在課后開展負擔較小的語文活動,為后續課程參與奠定基礎,并使其在較短的實踐時間中真正建立預習習慣,掌握基礎預習方法,為其未來語文活動自主參與提供助力。
二、利用游戲形式豐富語文積累
游戲是具有趣味性的實踐形式,十分切合低年級小學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低年級語文作業優化設計階段,教師應以游戲化為減負方向,注重將游戲的形式與語文活動相結合。這能夠使學生在課后環節中接觸更具有趣味性的語文實踐,從中建立積極的實踐體驗,不僅帶動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更利用實踐形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減負目標的同時為學生未來語文學習提供重要動力。
例如在識字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嘗嘗布置字理教學框架下的語文游戲作業。在作業過程中,學生將結合對應漢字的字理展開繪畫活動,將課程中所學習的漢字字理轉變為具象的繪畫畫面。這一繪畫游戲的開展使學生在趣味性實踐中將語文識字教學內容與創意繪畫進行了緊密結合,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對所學漢字的字理產生更深刻的印象,還將在趣味游戲過程中感受識字學習的魅力,為學生未來的漢字積累活動參與奠定重要基礎,真正以游戲作業形式推動學生語文積累體系的豐富。
三、延伸閱讀強化閱讀方法掌握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布置課后作業,教師還可以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轉變觀念,以基礎語文學習意識培養為主布置引導類型作業,使學生能夠在作業指導下的實踐中實現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如在閱讀教學后,教師即可適當延伸閱讀模塊,引導學生開展基礎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使其能夠將課堂中學習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閱讀環節之中,強化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根本性提升。
例如在《烏鴉喝水》一篇文章的閱讀結束后,教師則可以根據課內文章的寓言類型拓展閱讀資源,使學生開展延伸的課后閱讀活動。在活動作業中學生將利用課堂中掌握的寓言解讀方法對文章進行探究,這將在實踐形式下鞏固所學內容,真正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極大地提升,在減輕負擔的概念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遵循雙減政策指導以實踐類型作業的創新布置代替傳統機械化的紙面作業,學生將真正建立語文學習興趣,以發展興趣的模式在課后時間中開展語文活動,從而真正實現學用通融目標,為其未來的語文綜合素養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海波.”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1(1):2.
[2]付海.”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思考[J].四川教育,202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