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工作更加依托于學校和家庭,需要學校教育做出相應的改變,提升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與質量,特別是需要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學科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核心學科,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從“雙減”政策的要求出發,針對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打好學習基礎,促進學生健康、穩定地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8-013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8.046
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教育的中心目標。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培養的奠基階段,抓好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來說可以說是受益終身。為了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2021年上半年“雙減”政策正式出臺,要求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不僅有利于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也有利于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對于社會穩定非常有幫助。
“雙減”政策的實施,意味著在學生教育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這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小學語文學科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核心學科和重點學科,不僅是母語教育的重要學科,也是影響學生其他科目學習的基礎學科。可以說,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現代社會公民素養的重要途徑,所以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的被動式學習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勤于動手,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這實際上就是強調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那么,在“雙減”背景下如何來培養小學生在語文學科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探究。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一)教師方面
新課改已經推進了較長時間,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也更加重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舊有的教學理念依然存在,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還是堅持采用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接受式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知識內容教學占據了課堂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這實際上還是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較強的依賴性,不利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二)學生方面
小學階段的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尚未形成,他們比較聽話但是主動性不強,大部分學生還是習慣于在課堂上聽講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特別是在課下,小學生往往認為完成了教師布置的書面作業也就完成了語文學習任務,在主動閱讀、練字等方面積極性不高,這樣應付式的學習方式往往導致學生學習效率較低。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學生的作業量大幅減少,如何保證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和效果也就成為現在語文教師需要直面的突出問題。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一)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必要前提
在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教育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其發展變化也比較大,新的教育政策要求、學科教學要求、教育教學方法與理念的變化都比較大,而且變化比較頻繁,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的思想觀念和理念上要與時俱進。“雙減”政策的實施,對于學生減壓和家長減負來說都是好事,而對于教師教學來說,如何實現對學生的“減負增效”,也就是提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實效性,成為必須要面對與思考的問題。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既要認真學習“雙減”政策,以政策為指導開展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也要研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設置課后作業,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逐漸實現增效的目標。
對此,首先需要學校強化對政策學習的培訓,可以把“雙減”學習與“五項管理規定”結合起來,引導教師正確理解“雙減”政策的要求,保證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政策要求相一致。其次,要重視教研組的集體智慧與力量,把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討論以及學習、碰撞,實現對小學語文教學指導思想上的優化。再次,提升教師個人備課的針對性,在小學語文備課環節把備《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備教材與備學生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另外,還應特別注意,要備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在此基礎上確定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融入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這一內容。這一系列的舉措能夠使教師在思想上明確努力方向,從而實現由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觀念上的轉變。
(二)重視引導學生有效預習,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如此。預習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先導,同時,預習也是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預習同樣重要,是培養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從常規的小學語文教學安排來看,教師給學生安排的預習任務一般都是讓學生閱讀課文、識字組詞、標注段落等,這些預習要求對學生來說就是簡單地完成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后,對于文本內容的深度理解根本起不到輔助作用,也難以實現教師預期的預習目標,導致預習效果較差。
郭沫若先生曾經說:“教育的目的是養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這實際就是強調,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有效成長。所以,在預習環節要想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比如,在自讀課文環節,要讓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把生字詞在文中標注或者勾畫出來,以便學生能夠在語境中來感受和理解預習的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使用能夠輔助自主學習的工具,如《新華字典》來進行組詞、認字。如果感覺教材內容單薄,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新的教學資源,如微課或者是與之相關的課外閱讀資源,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所學習的內容,這樣預習的針對性會更強。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制作導學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把學習目標、基礎知識梳理、重點問題探究等相關要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的預習方向更加明確。
為了使學生重視預習環節,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新課開始前,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對表現較好的學生予以肯定和鼓勵,同時可以讓他們介紹自己預習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形成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其他學生重視預習工作。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為課上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三)調整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新課改要求學生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強調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些方面的能力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密切相關的,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改變單一的講授法,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或者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通過調整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體驗、參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功能。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教育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信息技術已經較為普遍地進入中小學課堂。相對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多樣化地給學生呈現學習內容,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去思考問題。例如,在學習《不懂就要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給學生簡單介紹孫中山先生,讓學生對孫中山先生有一個直觀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談學習本課后的收獲與體會,學生對于“不懂就要問”這一核心問題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從而實現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實際上,應用信息技術還能夠輔助學生進行課下的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平臺給學生推送一些輔助其學習和探究的資源,如給學生推送相關的微課資源,引導學生課下通過觀看微課復習相關內容。這樣,不僅能夠發揮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實效。
其次,創設具體情境給學生體驗學習創造條件。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更多體現出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同時也受自身興趣愛好的影響,在小學語文學習中表現為對于喜歡做的事往往積極性較高,而對于不感興趣的事則很難投入其中。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法給學生創設有利于激發其情感體驗的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利用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的關系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司馬光》這一課時,因為所學習的文章是文言文,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真正理解文中的每一個詞成為難點。對此,教師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來呈現“司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經過,這樣的情境教學法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時,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分析文本,通過各種途徑來查找學習資源,這樣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無形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再次,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小學語文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一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可能難以真正完成教學任務,這會導致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差距越來越大,不符合語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目標。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結合學生的層次差異進行分組,通過“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成小組,組內互助合作、組間相互競爭,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熱情,在互幫互助、互相競爭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四)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學生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要想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非常關鍵的。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良好學習氛圍,因為環境能夠影響人也能夠塑造人,它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自主性,從而愛上語文課。舊有的小學語文課堂往往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為主,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往往會使學生感覺被動和壓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受到壓制。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需要提升教師對語文課堂的掌控力,能夠根據學習內容采取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其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并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認識。對于學習中存在的困惑,也要敢于大膽地說出來。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并且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五)調整評價模式,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評價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教學評價教師不僅能夠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還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但是,在舊有的評價體系中,因為受應試教育等功利思想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評價更多的是結果性評價,也就是對學生做題情況或者是考試分數進行評價,這實際上難以呈現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也就難以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因為教學評價往往是小學生比較在意的內容,所以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來進行評價,使學生更加關注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把課上的表現和課后的表現全部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對學生進行多維度評價,使學生知曉怎樣做才能夠進一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在“雙減”背景下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
總之,教學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的育人工程,“雙減”政策的實施給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要求之一,語文教師要從學生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為學生的成長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喜燕,羅石生.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課外語文(下),2013(9).
[2] 張瑞全.構建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4(6).
[3] 李琴.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J].課外語文(下),2015(5).
[4] 楊素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37).
[5] 畢勝航.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生觀及其轉變研究[D].西南大學,2014.
[6] 李亞娟,王小丁.尋教育之本——論課程改革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9).
作者簡介:葛春元(1966.8— ),男,漢族,甘肅張掖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