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楚
摘 要 鑒于統編語文教材單元作文教學在實施過程中的不便,本校進行了大小作文系統模式的創新研究,在教材的基礎上自行編制了大小作文講義,摸索出了一套基本的操作方法,同時也嘗試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本文試圖從大小作文教學講義編制的角度對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索,力求在統編語文教材的“大一統”下充分發揮教學的“小自由”,歸納總結出每個單元作文教學的具體操作路徑。
關鍵詞 “大小作文” 統編教材 講義編制
自全國開始使用統編語文教材后,對新教材的解讀、學習、使用以及討論便方興未艾。教材雖全國“大一統”,然而各地、各校教育水平差異較大,如何根據學情更好地發揮教材的作用,是我們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針對作文教學,我校基于統編語文教材單元作文的編排體系,自主開發了“大小作文”的教學模式,并編制了相應的講義,力求為一線教師實施作文教學提供抓手。
1.填補教材單元作文的空白
2019年教育部審定的“五四學制”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單元作文編排方式是每冊教材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作文主題,四冊教材一共二十四個單元作文主題。但這些主題往往比較大,里面涉及到的內容很多,不易落實。
基于以上情形,我校在統編教材的“大一統”下發揮教學的“小自由”,歸納總結出每個單元作文主題具體的教學路徑,幫助學生實現作文能力的提升。
2.調整教材與上海考情、學情的關系
統編教材雖然提供了教學的大方向,但是畢竟要考慮到全國各地學生的水平層次差別,可發揮的空間較小。而對于多元開放、教育水平走在前列的上海地區來說,教材與學生水平和中考難度不太匹配。因此,針對上海市中考語文能力的要求,我們必須對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
“大小作文”模式就是根據我校學生的整體水平來編寫的,每年教研組會根據這一屆學生的特點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使其處于動態改進中。
1.大小作文模式的常式
“大小作文”模式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下:教師根據教材的單元作文主題,結合教材、教參、空中課堂等資源,將大的作文主題分解成具體的寫作知識和技法,然后將每個單元的基本訓練點落實為片段作文的要求,由教師批改把關。寫大作文時,給學生提供一篇范文,由學生自主寫作。有了“小作文”鋪就的臺階,學生能較順利地完成“大作文”。
以第一單元“學會觀察生活”主題為例。這個主題教材中可借鑒的內容不多。我們結合教材“寫作實踐”部分的訓練題、上屆的講義、空中課堂等資料,將作文題目定為《難忘的一刻》,訓練重點定為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寫作知識技巧定為教會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小作文”設置了兩個題目:
(1)“難忘的一刻”發生在怎樣的環境下?試著運用以上一種或幾種觀察方法,把你回憶中的場景描寫下來。(100 字以內)
(2)難忘的“一刻”發生的人和事是文章重點,展開回憶,抓住當時的場景、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來寫。
“一刻”的主要內容:_________(誰+做什么)
用一個關鍵詞概括這個人物最突出的特點:______________
根據上面的表格,請以“此刻,……”開頭描寫“難忘的一刻”。
這兩題旨在讓學生運用所講的觀察方法,將作文中最常見的兩種描寫方法有意識地運用到“大作文”中,以達到第一單元作文訓練的目的。
2.“大小作文”模式的變式
(1)小作文形式的多樣化
這學期根據單元主題的不同,我們備課組又開發出了新形式。比如第四單元“思路要清晰”的作文主題,訓練重點是通過列提綱來理清思路結構。“小作文”沒有沿用以前片段作文的形式,而是要求設計作文結構提綱。
要求思考:你所寫的某個人物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事件是哪幾件?這些事件以什么順序組合在一起?并完成提綱表格。
該表格根據前面所講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從順序、結構角度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做好構思。
此處舉一例學生習作提綱。
經過這樣的列提綱的訓練,能使學生的寫作過程變得更加理性。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鍛煉,思路也變得更加清晰。
(2)“大小作文”順序的改變
從六年級至今,我們一直都是先寫“小作文”,在此基礎上完成“大作文”。而對于第三單元作文主題“寫人要抓住重點”,我們采取了先寫“大作文”,再寫“小作文”的方式。作文題目《我的初中同學》是個學生都有話說的題目。針對本單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人物個性特點”的訓練重點,“小作文”設計為三個片段,分別側重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讓學生在“大作文”的基礎上修改,對局部進行“精加工”。
經過一次次的寫作實踐,我們發現,“大小作文”模式的形式并不固定,順序也可以改變,關鍵是根據單元作文主題的不同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做出相應的設計。
1.一學期內的作文主題間邏輯不順
由于我們“大小作文”主題及訓練重點的設置是根據統編教材的單元作文主題來的,所以這個問題源于教材寫作單元的系統性不強,對于一線老師來說,教學設計的難度較大。
其實放眼初中階段的單元作文主題,在能力層級上呈螺旋式上升。如下表所示。
不同的文體寫作知識按照難度依次編排到八冊教材中,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普通寫作訓練點同樣如此。每學期的作文對一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去改進,不同年級在同一知識點上有層級遞升。比如針對“作文的語言”這個訓練點,從七下的“文從字順”“語言簡明”,到八上的“語言要連貫”“表達要得體”,再到九下的“修改潤色”“有創意地表達”。
2.教師指導的效果受多種因素限制
雖然作文講義大致規定了作文課的重點內容,但是老師在此基礎上的個性化使用對成效的影響還是很大。
(1)作文的集中訓練和個別指導時間難以保證
從老師講授到學生理解運用,再到老師批改、學生修改,以及有可能的再次修改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作文課時的有限使我們只能大致講一下寫作知識與方法,以及學生集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優秀范文的賞析等都很少有時間在課堂上落實。課余時間的零散和學生精力的有限也使老師很難做到一一指導,況且一個學期有六個寫作單元,共十二次練習,都要指導到位實在困難。
(2)個體對于教材和“大小作文”模式的理解不同
統編教材對于許多老師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對于教材編排結構及編寫意圖理解還不算透徹。單元作文主題的能力層級呈螺旋式上升,同一個知識點在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要求。
我校依據統編教材編制的“大小作文”講義,如果沒有對相關資源的認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深入把握“小作文”對于“大作文”的意義,將方法講明白,如何運用訓練到實處,設計者的良苦用心便付諸東流。
針對大小作文模式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也一直在摸索改進方法,這里僅從初始環節——講義編制的角度談談個人的一些想法。
1.重構校本化的作文序列
許多一線老師反映,統編教材單元作文系統的順序在教學中實施起來并不方便。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重新整理初中整個單元作文系統的順序。根據實際情況將它們歸類,區分主次、難易,同一個大專題下有層級要求的遞升,有些主題可以作為隨文訓練,以課后隨筆的形式布置,讓有興趣和天賦的同學去拓展。然后再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與單元的聯系分配到各個學期去。一學期著重個別大的重點,比如審題、立意、描寫等等。整體進行調整后,再根據新的順序,修改或者重新編寫“大小作文”講義。
2.進一步優化教材單元作文的訓練點
(1)要有教材整體意識和層級觀念,訓練點集中,一練一得
教材單元作文系統是個宏觀的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對整套教材的寫作系統有整體的把握,在每個單元的作文設計及講義編寫前,要對該單元在整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較為全面的了解,以小目標的完成帶動大目標的推進,要根據當前年級應達到的水平層級來進行設計。一次針對一個主要問題和關鍵訓練點,進一步研讀教材和教參,明確指導方向,讓學生一練一得。
(2)教師提供的支架方法簡明扼要,方便學生,可操作性強
既然有“小作文”為“大作文”做準備,那么“小作文”講義中所安排的寫作知識、技巧及運用的方法過程就應該好好設計,讓它們做好支架,方便師生理解和運用。尤其是運用的方法過程,最好給出示例后讓學生仿照寫一遍。要求的指向性要明確,通俗易懂。
(3)精選學生耳熟能詳的范例
寫作技巧偏向于理論,對學生來說有些空洞,此時便缺不了范例。范例能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他們打開思路,發現身邊可寫的素材。遴選不求新、不求難,但求便于學生借鑒。
①挖掘有效的課文素材
鑒于統編教材的單元設計理念,每個單元作文主題往往與該單元的閱讀文章相關性較強。可以用本單元課文作為作文教學的范例,便于學生理解,順便復習課內知識點、方法,幫助學生遷移模仿。也可以根據單元作文訓練重點設計課文例子的模仿訓練題。當然老師在講解課文時應做好鋪墊,告訴學生可以怎樣用到作文中去。另外,教材和教參寫作指導里面所舉的例子也可以為我們所用。
②從身邊的生活中尋找素材
要想教會學生多多觀察生活,教師可以舉學生熟知的、共同經歷過的事情和共同認識的人作為例子,這些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自然會有意識地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然后將其運用到作文中去。
③針對問題甄選例文并認真分析
目前我們的“大作文”講義上都會選一篇體現訓練重點的范文供學生借鑒,但在使用的過程中,感覺有時候沒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學生看過就過去了。對此,我們可以嘗試做些改進。精挑細選一篇佳作,并重點分析該篇例文是如何體現訓練重點的。也可以適當選編問題作文,針對學生的寫作問題,幫助他們尋找解決的對策。
“大小作文”模式是對統編教材作文系統的二次開發,嘗試至今,有一些成功的經驗,也有困難和問題。但是正像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所說的:“不要抱怨,不能等待,還是承認現實,著眼長遠,從我做起,點滴做起,對不合理的教學行為,能改一點是一點。”
[作者通聯:上海延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