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摘? 要:小學生的思政教育是學校和國家重視的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是塑造學生品德、指引學生前進方向、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黃金階段。因此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需要貫穿學校家庭的日常生活,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兩者緊密配合,家校聯手,增進溝通,通過多種策略強化合作,最終實現學生的素質發展。
關鍵詞:家校聯手;小學;思政教育;有效途徑
一、目前小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小學階段的思政課設置一般為一周兩節,小學高年級由于升學壓力甚至減少為一周一節,思政課程的課時較少,導致思政教師在上課時因時間限制,存在趕課時的行為,班級學生的思政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教育不能有效進行。很多高年級學生在思政課堂上寫其他學科的作業,不重視思政知識的學習,這種情況存在已久,需要學校重視思政課程的設置。
(二)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最新蘇教版小學思政課程中所運用的材料主題蘊含著大量的道德教育素材,教師可通過這些主題與素材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創造出生動有趣的思政課,但很多小學思政教師存在上課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重點不突出的情況,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在上課時就是讓學生拿出課本,朗讀,劃重點。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有效推動,也使學生愈發加深了對思政課程的輕視,無疑增加了思政教育推動的難度。
(三)家長參與程度不高
思政教育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因為家長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家長的行為勢必會影響學生。但是在目前小升初的升學形勢下,很多家長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所謂文化課的學習中,給學生在外面報各種輔導班,提升語文、數學、英語的成績,忽視了思政課程的學習。一些家長甚至認為學校設置思政課程是無關緊要、浪費時間的。如果家長不能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滲透教育,那么教師的努力也將付諸東流,因此爭取家長的配合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關鍵。
二、小學生開展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導下,需要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好思政課,為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發展提供良好的指引。在北京召開了關于思想政治的教師座談會,專門討論了關于學校思想政治課程的設置和開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就這一問題指出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任務的重要課程,必須要上好思想政治課,做好新時代教育的發展,這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因此學校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程和教師的要求建立系統的思政課程,培養精良的思政教師團隊,及時解決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問題,還要和家長定期溝通,家庭教育是立德樹人的第一個環節,學校和家庭構成了學生學習的兩個主要部分,只有這兩部分通力合作,才有辦法給學生上好人生的重要一課。
三、家校聯手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
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雙管齊下,學校和家長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能實現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家長作為學生最重要的教師,需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這是達到學校德育效果的關鍵。
(一)實行合理的思政教學課程管理
思想政治課是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相關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思想政治課程的設置,學校管理人員要重視思想政治課程管理,每周除基本的課程外還要再加入一節班會課,讓學生根據德育相關的題目進行討論,班主任可在班會主題中融入愛國主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內容融入討論中,加深學生對道德品質的感受,
(二)建立專業精良的教師團隊
思政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德育工作開展的質量,對教師水平的高要求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需要。學校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需要培養一批擁有良好政治素養、深厚教學情感、豐富教學內涵和教學手段、正確政治品格、過硬專業知識的思政課教師隊伍,讓教師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做榜樣,讓學生學習,用創新的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學習知識,用自己優秀的教學品行引導學生,做學生的表率。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跨度集中在7歲至12歲之間,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大部分還處于依戀期,對父母、教師的依賴還很深,因此在這一時期教師和家長要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有效的道德品質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學校必須建立一支擁有堅定政治立場,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團隊,時刻發揮榜樣帶頭作用。
(三)在課堂上開展生動的德育活動
思政教師的教育方式需不斷創新,以符合時代要求。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可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如在誠信相關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需要確立認知目標:即了解誠信的具體含義,讓學生結合生活中誠信事件,了解誠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堅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能力目標:理解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使學生懂得誠信的價值,知道并學會怎樣做一個講誠信的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誠信的魅力,做到發現誠信、感悟誠信、體驗誠信,做誠信的主人。在進行教學時,先創設情境,進行情境教學,通過課件“哪個更重要”跟學生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再引出孔子的名言——人無信不立,然后點明本節課的討論話題,讓學生談一談:什么是誠信?讓學生分享知道的現實生活中的誠信故事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誠信具體事件,讓學生討論并回答堅持誠信的重要作用。教師通過不斷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實踐,加深學生對誠信這一理念的理解。
(四)擴大家校溝通的范圍
家長對于思想道德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因此教師需要和家長進行全方位溝通,擴大溝通范圍。僅通過電話進行溝通,這種形式過于單一,不足以了解學生的全面情況,在現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教師和家長可以隨時借用微信、QQ等工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態,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溝通。教師和家長應針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互相合作,達成一致。總之,根據不同家庭的情況,教師也要采取不同的溝通策略,重視家長的反饋,積極響應家長的建議,爭取做到家校合作,共同進步,為學生的健康發展而努力。
(五)邀請家長走進思政課堂
在家校合作模式下,為使家長有效了解教師關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教師可開設家長進課堂的相關活動,在班級進行思政課堂或開展主題班會時讓家長進入課堂,觀摩課程,了解思政教育的教學過程,從中學習思政教育的方法,幫助教師和學生有效溝通。如在課堂上,邀請家長和學生合力完成一項教學任務,培養家長和學生間的默契,這種教學方式的實踐不僅使家長對學校教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還使得家校合作更加和諧、有效,為學生營造出了優質的成長環境,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道德教育水平發展。
家校合作是提高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勢必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貢獻,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關注其身上的問題,不斷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景瑜. 小學生德育創新研究[J]. 才智,2018(20):84.
[2]鄭全新. 為人師表師德規范的認識與探討[J]. 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1(02):27-28.
[3]沈雪珺. 小學“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研究[J]. 名師在線,2018(04):40-41.
(責任編輯: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