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容
摘? 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也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學校明令禁止開展家長會、座談會、親子活動等聚集性活動,導致家長對園中孩子缺乏了解,家校之間的溝通較少,跟教師的溝通也有一定的限制。文章針對家園溝通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了疫情當下家園溝通的有效策略,旨在家園攜手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教育;家園溝通;應對策略
一、疫情下幼兒教師的“日常工作”
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趨勢下,世界聯系日益緊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新冠肺炎疫情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世界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給人們的身體健康也造成了很大威脅。因此,幼兒園開學后的防疫工作尤為重要。幼兒園雖然原來就有一套比較系統的衛生保健制度和措施,但是仍要進一步加強防范意識,科學地把好各個環節。
每天一早,保育教師的工作就開始了。開窗通風,消毒桌子、椅子、杯子、毛巾、玩具等。孩子進入幼兒園需要先經過紅外線測溫儀,然后由教師用額溫槍測溫、酒精消毒鞋底、免洗洗手液清洗小手,方可進入教室。除此之外,教師要格外關注每一個幼兒的健康狀況,并監督他們飯前便后用“七步洗手法”洗手。任何一個孩子有發熱、咳嗽等癥狀必須上報,并通知家長送去醫院檢查,最后憑醫院的診斷證明返園上課。
二、疫情下家園溝通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一)家園共育意識不強
受疫情影響,家庭收入成了很多家庭的一大難題。在復工之后,大多數年輕的父母開始為了生活在外奔波的日子,家里多是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只有一小部分年輕人堅持自己帶孩子。爸爸媽媽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尤其是幼年時代這個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缺席,將會成為父母和孩子一生中較大的甚至是無法彌補的遺憾。
在溝通交流時,家長配合度較低,存在滯后性。由于大多數家里都是老人,當孩子有情況要和家長溝通以及需要家長的配合時,教師只能和老人溝通,各種情況反饋不及時,突發事件處理等存在嚴重的滯后性。
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家長不主動、“身份存在”不強,很多家長都是等著教師說,在說的過程中附和,在處理問題時過多依賴教師。在平時的交流中,只有極少數家長會主動問到孩子在園的表現,更多的家長將家園共育的重擔全部放在教師身上,將教師的工作看成是“理所應當”。
(二)家園溝通側重點不同
由于現在老人帶孩子的比較多,他們的思想觀念不能馬上轉變。而年輕人也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什么都希望孩子能會得多一點。以前只要你會寫數字、認漢字、背古詩就可以說你很棒,但現在新時代的學前教育更側重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習慣養成能力等方面的內容。
家園溝通中除了以單向為主,還存在側重點的分歧與差異。很多家長想要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還有的迫切希望看到孩子的成長與變化,所以家長在和教師的溝通中,更多的是問到孩子的生活問題,如“孩子吃飯怎么樣?睡覺怎么樣?寫字認字怎么樣?”。很少有家長會問到“孩子傾聽得怎么樣?表達得怎么樣?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得怎么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給家長的反饋更多的是孩子的習慣、注意力、坐姿等問題。
(三)家園之間信任感不強
任何時候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一定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大家對發熱、感冒等詞匯都比較敏感。但是當突發情況出現后,很多家長的不信任也表現得很突出。如開學后一個孩子出現發熱的情況,在及時上報、醫院檢查并居家隔離后,另一個孩子在第二天也出現發熱情況。這時候家長在和教師溝通時表達的內容是:“孩子是否被傳染?學校的工作是否做到位?”
家長焦慮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突發情況發生時,更需要彼此的信任。只有彼此相互信任,才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為何會出現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園溝通機制有待健全。疫情原因,幼兒園不能提供給家長走進幼兒園、走進課堂的機會,致使家長對孩子在園情況了解得比較少;二是教師溝通能力有待提高。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掌握溝通技巧,努力探索家園溝通之道,盡量“想家長所想,急家長所急”;三是家長觀念有待轉變。家園共育指家長和幼兒園共同完成對孩子的教育。因此,家長也是家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有必要在家園溝通中發揮主動、積極的作用。
三、疫情下家園溝通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師溝通能力,掌握溝通技巧
在家園溝通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就顯得格外重要。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語氣或是在不同的場合表達會出現不同的效果。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應該要間接委婉,更不要吝惜贊美。任何一個家長都希望聽到別人夸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批評自己的孩子。
但這并不意味著要一味迎合家長,而是要懂得說話的“藝術”。特別是遇到“問題”兒童,又不得不向家長反映情況時,怎么辦?在跟家長反映孩子的“問題”時,要面帶微笑,語氣溫和,先說孩子最近的進步,然后告訴家長今天的“問題”是什么,這過程就像跟自己的朋友笑著分享一件事情一樣,這樣家長也會更容易接受和接納。最后再給家長提出自己的建議,比如說“我希望……那就更好了”“他(她)要是……肯定會更棒的”。
“對于最常見的非隱私問題,教師可以在QQ群、微信群等班級群里統一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要求或建議;對于個別‘問題兒童,教師可以跟他們的家長個別交談、私下解決。”筆者相信這樣的處理方式,家長的接納度會比較高。
(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加強理論知識
教師的專業素養對家園溝通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兒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充實自我,積極思考和諧的家園溝通之道。首先要加強師德修養,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給家長留下好印象,要讓家長覺得他把孩子送到你的手里是安心的、放心的。其次,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不僅要學習最新的政策法規,還有不斷更新的教育方針和育兒觀。要做到以專業知識為依據,引領家長科學育兒,切實解決家長在育兒道路上遇到的問題。
(三)提高教師情商和共情能力
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情商和共情能力。如上文所說,在面對孩子家長的不信任時,在最開始的溝通中,筆者主要給他說明了學校的測溫消毒等方面都很嚴格,孩子在園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孩子的父母并不認同并且拒絕去醫院。后來筆者告訴她,我也是一名媽媽,非常能理解她現在的焦慮和不安,可現在不是找責任時,當務之急是去醫院給孩子做檢查,確保沒有感染,這樣才能真正放心。也許是這番話起到了大作用,也許是筆者與她站在了同一角度,最終這位媽媽選擇了去醫院,這一問題也得到了較好解決。
(四)建立官方平臺,提升家長參與度
疫情期間,家長和教師見面的機會特別少,僅僅是入園離園那一段時間,這期間也禁止組織家長會、座談會等聚集性活動。在此背景下,幼兒園可以針對育兒問題搭建一個言論自由的平臺,讓大家暢所欲言。如QQ群、微信群、公眾號或者微博等。平時家長有什么育兒疑惑都可以在上面提問,教師和家長都可以在下面回答,集思廣益、博采眾長。
參考文獻:
[1]傅萸.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養[J]. 中國教師,2020(04):87-89.
[2]軼彥. 淺析幼兒教育家園溝通的有效路徑[J]. 新課程研究,2019(28):134-136.
(責任編輯:秦? 雷)